2024年是荆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上下向着建成支点聚焦聚神、加速奔跑,以奋勇争先之姿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凝心聚力加快高质量发展。
荆荆高铁开通,荆门迈入高铁时代;中石化特种油品公司在荆门注册、挂牌并投入运营,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荆门造AS700载人飞艇一路开挂,签下订单187架,成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一个亮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全面争先进位……
2025年2月18日至19日,省工商联(总商会)十三届四次执委会在荆门召开。这是省工商联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肯定和极大鼓励。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民营经济贡献巨大
202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均实现正增长。我市的经济发展站到了更高的起点上,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优异成绩单里,有着民营经济的巨大贡献。民营经济是荆门经济最大的特色,民营企业是荆门的金名片,是推动荆门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从民间投资上看:2024年民间投资增长9.6%,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2.1%。
从企业数量上看:截至2024年底,我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48.97万户,同比增长25%,占全市市场主体数量的99%;其中民营企业13.62万户,同比增长66%,占全市企业类市场主体数量的97%。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资料图片)
从技术创新成果上看:我市民营企业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占全市重大技术成果转化总数的90%以上。格林美(6.540,0.00,0.00%)、亿纬动力等5家高企入围2023年度省高企百强,30家企业入选省科创“新物种”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到324家、208家。
从城镇劳动就业上看:我市民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60%以上。
从民营企业发展成就上看:我市格林美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格林美、新洋丰(12.000,0.00,0.00%)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6家企业入围“2024湖北民营企业100强”,8家企业入围“2024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入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亿纬超级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2,全市动力储能电池总产能达到188.6GWh,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长城汽车(25.290,0.00,0.00%)荆门基地全年量产整车突破15万辆,荆门是长城集团产能利用率(125%)最高的基地,单企新增产值居全省第2。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绽放延链集群花朵
今年春节期间,荆门高新区传出捷报:2024年全区工业企业开票营收突破2000亿元,比2023年净增450亿元。这是继2020年突破500亿元、202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荆门高新区工业经济营收跃上的又一新台阶。
捷报的背后,是我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结出的硕果。“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荆门链式发展经验,已在全省交流推广。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资料图片)
一企带一链,育出百亿龙头企业。我市抢抓锂电行业发展的风口期,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从引进亿纬动力开始,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优势。锂电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关系。据不完全统计,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已聚集37种产品。荆门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跻身国家级集群,产值突破600亿元,跻身全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前三名。预计“十四五”末,荆门锂电产能将进一步扩大至252.6GWh,可实现锂电产业年产值1500亿元以上。
一链成一片,“链”来千亿产业集群。聚焦正极材料、隔膜、结构件、电解液等电池生产的5大核心部件,我市分年度制订招商地图和行动计划,将目标锁定在各领域头部企业,发挥“招商大使”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帮助精准对接。锂电产业核心材料排名全国第一的恩捷隔膜、排名全国第一的科达利(134.500,0.00,0.00%)结构件、排名全国第一的新宙邦(34.350,0.00,0.00%)电解液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先后入驻荆门。产业链还吸引了建发集团、喜百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恒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
一台合一业,“合”成荆品名门千亿品牌。农产品(6.570,0.00,0.00%)供应链平台围绕“聚焦荆门特色优势农产品,实现单品突破”的工作部署,锚定荆门特色单品——荆门风干鸡,集中精力搭建“一只鸡”供应链平台。依托“i荆门”智慧城市公众服务客户端,打造全市一站式惠农服务专区——“鄂惠农”荆门专区,已于2024年9月成功上线,其中“产销对接”板块为“一只鸡”提供了供需撮合、信息发布等功能。待2025年平台正式上线后,预计实现交易额30亿元。未来,将延续“一只鸡”供应链平台模式,推广建设荆门高油酸菜籽油、优质大米等供应链平台。
一个底座撮合百个需求,一个系统激活多方联动。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作为公共服务底座平台,链接市内外各类科创资源,有效解决了科创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平台入驻企业1536家,共采集企业需求757项,对接成功247项。例如,在技术需求方面,巨邦石化与武汉工程大学成功对接,共同攻克了利用石化副产物生产高纯均三甲苯技术,成为全国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项目产业化后,可增加税收1600万元。荆门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于2024年7月24日上线试运营,成为全省首个上线的地级市物流平台,目前已具备产业交易、物流协同、金融增信、政策惠企四大服务功能,可为链上企业提供“公益、开放、公平、可靠”的一站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
广泛汇集“民企力量” 扎实推进“六大行动”
“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我市坚持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参与行动新模式,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绘就了一幅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已达469家,结对帮扶503个村,兴办产业项目472个,投入资金101亿元。主要组织开展了“六大行动”——
实施重点示范村结对帮扶行动,村企利益链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照省工商联统一安排,荆门市工商联引导民营企业把转型升级的着眼点与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点有机融合,立足农村自然人文资源,用好用足产业帮扶政策,推动农村经济振兴。掇刀区团林铺镇凡桥村是全市210个脱贫村之一。菲朗农业科技(湖北)有限公司与该村结对后,流转土地60亩,从事以桑黄和灵芝为代表的珍贵中草药材以及特色芳香植物的种植、加工,先后吸纳800人次务工,人工薪资累计136万元,帮助农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柱进一步夯实。市工商联以产业帮扶为重点,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造血”方面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位于钟祥市的湖北农青园艺有限公司流转土地4100多亩,建成连栋智能温室90万平方米,形成了从种苗组培到种苗繁育、到成品花生产、到销售物流的全产业链。公司常年吸纳近600名当地群众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农青园艺所在的罗城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实施实验项目培育行动,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工商联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千方百计增强民营企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泰康保险集团以“文旅+”在京山市杨集镇双墩村打造全省首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京山农场,吸引游客近7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2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村民年增收500余万元。
实施回报家乡专项行动,荆门楚商回乡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熟乡情、重亲情、懂管理、善经营、有实力、讲信誉、受尊重、乐奉献等优势特点,引导荆门楚商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光彩理念,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开展消费帮扶,举办各项社会事业,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丰硕成果回报家乡、造福桑梓。市工商联组织近百名楚商代表回荆,参观荆门城市规划展览馆、荆品名门展示厅,了解荆门市农业产业“六个一工程”进展情况,考察腊香鸡、高油酸菜籽油、国宝桥米等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激发了荆门楚商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实施百家民企帮扶化债行动,合力攻坚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印发了《全市“百企兴百村”化解村级债务工作方案》,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选择资助型、合作型、捐赠型等具体帮扶方式和项目,帮助村集体把资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产业发展,化解村级债务,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100家民营企业尽其所能,与党政部门一道合力攻坚,共化解村级债务15.48亿元,实现了村级债务三年清零的目标。
实施经贸合作交流行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影响进一步扩大。市工商联注重加强与省内各市州、汉江流域各城市之间的经贸交流合作,积极举办大型活动,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经验,分享“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所获得的硕果。2023年4月9日,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现场交流会在京山市杨集镇双墩村召开,省市领导和签约项目代表齐聚京山,参观新市镇白谷洞村“快乐老家”农旅融合、杨集镇双墩村京山农场等特色农业项目,现场签约乡村振兴项目5个、总投资56.8亿元。2023年9月25日,汉江流域城市工商联(总商会)经贸交流第九次联席会议在钟祥市召开,来自汉江流域陕、豫、鄂3省共15个城市的工商联负责人和相关村企签约代表齐聚钟祥,参观了“万企兴万村”省级实验项目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汉江保护利用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15对村企结对代表进行了重点项目签约,投资金额共13.72亿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民企内生动力
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在政治上、思想上指明方向,在产业创新上、发展质量上明确思路,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裂变成长。
为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我市举办了3届企业家日活动,听取民营企业家发展诉求,建立企业家服务中心,解决发展难题;选拔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市场监管,指导安全生产,为一批中小微民营企业维权,在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建立保护机制。一系列关爱行动,在全市营造了热带雨林式的营商环境。
为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市委、市政府将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纳入全市“两个畅通”便民利企政务服务信息平台,按照“统一受理、依法依规、按责转办、分级办理、限时办复”的原则,及时高效办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截至目前,通过非公企业投诉服务平台,累计协调解决民营市场主体各类问题诉求1165个,综合办结率100%,满意率99.9%。积极推进成立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入驻荆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全面开展“一站受理、一网解纷、一门办结、一地统管”服务,实现商事调解与司法审判、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各类仲裁“四个对接”,为民营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行政调解、综治调处等专业服务。累计调解案件254件,调解成功148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资料图片)
政企抱团行动,极大地提振企业抱团发展信心。荆门是一个依靠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够健全,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弱,通过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腾笼换鸟等系列举措,形成了“4211”(4个两千亿元产业、2个千亿元产业、1个千亿元企业、10个以上百亿元企业)产业雏形,发展出了以亿纬动力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以长城汽车为龙头的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农青园艺为龙头的盆花生产基地。在做大产业的同时,我市还以攻城拔寨的姿态,年年举办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供需对接会、爱国石化产品门前销活动,旨在搭建产销平台,帮助本地企业开拓市场,解决销售难问题,加快我市石化产品绿色升级,推广应用。
向着支点奔跑发力 民营经济未来可期
收获来自和衷共济,发展源于勠力同心。在共建支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市工商联一直坚持“四会”总体要求和“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为我市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奋力推动荆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大智慧(8.890,0.00,0.00%)和力量。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宣传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大政方针,筑牢民营经济人士听党话跟党走思想根基,及时回应企业家思想关切、困难诉求,引导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理性发声、有序建言。持续发挥商(协)会作用,打造思想引导工作主阵地,坚持“三性”有机统一的原则,积极培育行业商(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举办青年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专精特新”企业家和商会负责人赴浙江等省市开展践学培训、企业家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引导民营经济人士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坚定发展方向,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驱动的决心和信心。
筑牢转型升级信心。始终把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与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引导民营企业及早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在价值链中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新增长引擎,成长为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指导、引导各县(市、区)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开展系列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交流活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狠抓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产业链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丰富发展要素保障。聚焦“人才是第一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认真抓好异地商会“两回”工作,举办荆门楚商“回乡投资、回乡创业”系列推介活动,广泛邀请在外知名楚商汇聚荆门,共叙友情乡情,搭建招商就业平台。推进在广东(广州、深圳)、上海等商会设立荆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联络站,引导更多企业产业转移荆门、人才落户荆门,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模式,努力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借省工商联在荆门召开十三届四次执委会的东风,抢抓三条高铁陆续开通的机遇,谋划“楚商荆门行”活动,更好地凝聚异地楚商力量,策划产业转移、项目签约等工作,为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彰显民营企业使命担当。开展全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观摩拉练或培训交流活动。组织各县(市、区)工商联、商会和民营企业相互学习借鉴,通过实地观摩考察、现场经验交流,进一步激发全市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动力,提升我市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影响力。跟踪推进“点滴光彩”项目建设,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为荆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贡献力量。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一切围着企业转、一切为了企业干”,进一步优化“政企早餐会”、“荆企荟”青年企业家下午茶的举办形式,通过强化产业链就地配套协作、从市级举办到县(市、区)承办等方式,深入基层、直面企业,提升政企沟通成效和解决企业问题的力度。积极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暖心行动”,多措并举深化帮办代办服务,用最大诚意、最快速度、最优服务暖商安商;进一步健全助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联系走访机制,聚焦纾困解难,推动全市统战系统联系走访300家民营企业活动走向深入。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2-18/doc-inekwqmf7187191.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