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藏考古新成果:构建时空框架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时间:2025-04-17 10:03:55来源:央视网

4月8日至10日,西藏考古工作汇报会在北京召开,发布2021年至2024年西藏考古工作成果等情况。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2所科研机构参会。

汇报会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统筹部署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组织领导下,西藏考古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引领,着力加大区域性考古力度,构建区域文化发展序列。针对“西藏高原早期人类的起源与迁徙”“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区系类型”“西藏早期金属时代考古学文化框架与早期复杂社会的起源研究”“吐蕃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等重大课题,全面开展考古工作。

据介绍,2021至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12所科研机构开展32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涵盖17处古遗址、古墓地,发掘总面积达7060平方米,覆盖西藏7个地市,涉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以及吐蕃时期。这些新发现和研究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的演进脉络与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边疆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专家介绍,尚嘎岗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等测年年代早于距今10万年,揭示了距今10万年前人类便踏上了青藏高原。尚嘎岗遗址既有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遗存,又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叶和细石叶技术遗存,为解析早期人类探索和适应青藏高原的过程与适应生存策略等提供了重要考古学证据。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保存了完整的石器原地制作、陶器使用等方面的证据,对于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高原腹地最早的人类生存活动和定居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玛不错遗址第一期出土遗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西藏自治区文物 保护研究所供图)

玛不错遗址第一期出土遗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玛不错遗址、拉颇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区域史前人群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其中,玛不错遗址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至2000年,这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早期金属时代遗址群项目桑达隆果墓地、廓雄遗址的考古发现,为青藏高原早期金属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桑达隆果墓地沿用长达千年,墓地先民在当时已出现贫富差距、产生了阶层分化、特权阶层逐步形成,为探讨当时社会组织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廓雄遗址出土的横贯耳陶罐、蛇纹铜镜,与川西高原新龙县谷日石棺墓出土的蛇纹铜镜有明显相似之处,显示西藏中部这一时期与周边区域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

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木俑。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木俑。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沿用千年,出土大量带釉砖瓦建筑材料,以及陶器、石器、骨器、泥塑、石柱础、铁器等遗物,考古成果表明这一时期青藏高原腹地与中原唐王朝及周边区域物质文化交流密切,为研究公元7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资料。

下一步,西藏考古将持续深入挖掘、整理和宣传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以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https://yangbo.cctv.com/2025/04/14/ARTI9HbEzA3F9KZ7Xs78756r250414.shtml?spm=C58899.P0iW0OiMQo1o.Emgfk5ohOGKH.4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