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部计划志愿者徐露:在巴渝大地续写山城教育新篇章
时间:2025-04-17 09:08:58来源:央广网

晨雾缭绕,重庆市涪陵城区第六小学校传来朗朗书声,黑龙江姑娘徐露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英文短句,三年级孩子们稚嫩的跟读声在山间回响。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徐露跨越3000公里,在巴渝大地续写着与山城的特殊情缘。

这已是徐露第二次踏上重庆的土地。2023年暑期,当时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她,跟随“黑大青年在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涪陵区和平社区、盘龙社区,开展“七彩假期”公益课堂,同时对当地适龄儿童教育现状展开调研,与团队共同完成的作品斩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国家级一等奖。彼时的她,在走访在盘龙社区那些挂着塑料珠帘的公租房时,在那些褪色的奖状和搬家纸箱的夹缝里,目睹到了留守儿童澄澈而略带怯意的眼眸,看到了随迁子女求知若渴的专注神情。这个场景深深刻进她的记忆,也催生了后来重返山城的坚定选择。

徐露在涪陵区和平社区“七彩假期”公益课堂上(蹇穆成 摄)

支教前,徐露就已在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中锤炼出深厚积淀。作为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成员,她以青年视角做出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在挑战杯、知识产权杯、中俄经贸会等国家级赛会服务中,她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架起跨文化沟通桥梁;依托“三下乡”“返家乡”深入基层,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梳理民生诉求。“社会工作教会我既要见微知著,也要胸怀山海。”徐露这样解释自己的多维实践。

但重返山城的旅程远比想象艰辛。潮湿的气候让习惯北方生活的她整夜难眠,辛辣的饮食导致肠胃持续不适。但面对两个学年五个教学班近300名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这个东北姑娘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她将“生态系统评估”引入学情分析,创新“分层任务中心”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学生设计阶梯式学习方式。用“优势视角”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作业评语中嵌入鼓励性符号。运用“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三阶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模拟交际、反思迁移、生活实践中深化语言运用能力。“要让每个孩子都敢开口说英语”,这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她走过最初三个月的水土不服。

在承担基础教学的同时,徐露向教育集团提交了创新教研方案。针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薄弱的特点,她围绕“Lost and Found”主题、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情境教学,将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理论与“任务中心模式”融入课堂。通过模拟失物招领处、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学生们在“Is this your…”的句式练习中,既掌握语言技能,也理解责任与诚信,让知识回归生活本真。

徐露承担集团教研示范课(蹇穆成 摄)

教学之外,她将目光投向“第二课堂”。在涪陵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马鞍街道盘龙社区,她将曼陀罗绘画治疗引入美育实践,通过色彩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认知图景;运用OH卡牌作为情绪投射媒介,在情景互动中发展情感表达能力;设计阶梯式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提升集体认同感;创新粘土疗法工作坊,帮助学生在立体创作中释放压力。基于社会工作“使能者”角色,她同步建立成长评估体系,将隐性的素质提升转化为可视化的教育图鉴,为“五育融合”提供专业化的方法创新。(杨霞 蹇穆成)

https://hlj.cnr.cn/jykj/20250416/t20250416_527137148.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