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京东城“垃”分达人“盯桶”行动 养成源头分类习惯
时间:2020-08-28 10:16:02来源:北京东城文明网

在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地区,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大家的文明新习惯,不少人养成了在家中就分好类的习惯,更有许多和平里人主动成为志愿者,参与“盯桶”、“护桶”行动。

“我为垃圾分类助力!”

文明引导员和小巷管家一起为垃圾分类助力

“我是文明引导员,我为垃圾分类助力!”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上,文明引导员活力满满地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小游戏

钱中华和李月荣是和平里地区的文明引导员,从5月7日起,他们就在各个社区的桶站旁上岗了。小喇叭、宣传册、宣传用语,一样都不少。“以后咱们就麻烦点,在家就分好类,给分拣的师傅减轻点负担。”只要遇到投放垃圾的居民,两人都会上前宣传,号召居民从源头分类。

钱中华(左)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他们上岗两个礼拜后,就有不少居民主动开始分类。“一开始有的居民都不下车,直接从车上把垃圾扔过来,现在那位居民不仅下车投放垃圾,还会仔细分好类,不会分的也会咨询我们。”

李月荣介绍桶站情况

虽然两人已经重返引导员的岗位,但将近三个月的宣传让他们养成了从源头分类的习惯,并影响带动着家人和街坊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

桶站旁打卡

蚊子包成“攀比”勋章

余昊洋家住小黄庄二区二号楼,是一名大三学生。说起自己对垃圾分类的初步了解,他提到了去年上海地区有着超高热度的“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发问。

听到学校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跃跃欲试的他立即在“志愿北京”网站报了名。很快余昊洋便被安排在自家楼下的桶站旁参与“盯桶”行动。

8月13日,余昊洋第一天“上岗”,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气温高、桶站旁有异味、烈日暴晒……“垃”分少年并没有退缩,第一次上岗他就在桶站旁值守了3个小时。值守结束后,他身上的志愿者马甲后面已经湿透了。桶站旁蚊虫多,虽然喷了花露水,身上还是被叮满了蚊子包。“我们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同学都在朋友圈晒蚊子包,比谁被叮的多。”余昊洋笑道。

“您拿的垃圾是厨余还是其他?来,我帮您扔进去。”在桶站旁,余昊洋不断提醒居民,看到有分错的垃圾,也会拿夹子分拣出来。“居民很支持学生工作,都很配合我们。”

“作为一名在京大学生,我很愿意为家园环境建设出一份力,在这里值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居民的分类意识在不断增强,很多人都能做到主动分类,也能分正确。”余昊洋说道。

雨中“盯桶”

浇成“落汤鸡”

“呦,又来值班啦,辛苦了。”辛凤兰在黄寺大街二号院参与“盯桶”行动。路过的街坊经常跟她打招呼,说声“辛苦了”。

从5月份开始,上午7点到9点,下午6点到8点,她每天都准时上岗。为了“盯桶”,辛凤兰改变了自己的生物钟:过去每天7点多起床,现在要早起一个多小时——辛凤兰并没有选择离自己家门口最近的桶站,她住的楼门离值守的桶站步行要13分钟,“哪里缺人我就去哪里。”

有一天辛凤兰值守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她全身都湿透了,“真是浇了个落汤鸡”。有人问辛凤兰:“在这儿做志愿者没有钱,又累又晒,图什么呀?”她都会回答:“不是钱的事儿,社区缺人,工作得有人干呀,我是党员,得积极配合社区工作。”

桶站旁有个“监督员”

家住安德路社区55号院的张英是和平里地区最早的一批小巷管家。

“我是特别爱管闲事的那种人。”在安德路社区,张英是公认的热心肠。听说社区急需“盯桶”志愿者,张英立马联系居委会报了名。“居民朋友们,现在不一样啦,垃圾要分类投放,咱们院里的桶站合并了,扔垃圾的时候您多走几步路。”前期张英和社区工作者做足了宣传工作。

宣传垃圾分类前,张英在社区巡视垃圾桶站时,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居民扔垃圾就扔个抛物线,扔不进桶里;垃圾桶比较分散,也很脏。自从有了“监督员”,桶站有了大变化。如今张英巡视时,发现垃圾桶光亮如新,居民还会主动按照分类标准进行投放。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