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由西南政法大学主办、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和审计与法治研究中心承办的“数字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与金融发展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金融发展和公司治理改革为契机,围绕如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问题,探讨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良策。
法商人才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韩炜(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深入的时代浪潮中,营商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而法商人才作为兼具法律专业知识和商业敏锐度的复合型精英,能够为此提供重要助力。创业或在企业中就职的法商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法律规则,将法治理念贯穿于企业的设立、运营、交易以及纠纷解决等各个环节,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的轨道上有序运行。他们也能够助力企业内部建立合规文化,并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意识,进而带动整个商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商业文明,使营商环境更具内涵和品质。在政府部门就职的法商人才,则更懂得政府规制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影响,从而更可能制定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经济活力的政策。因此,大力推进法商培养,是着眼营商环境优化的精准施策,也将为其注入新的人才动能。
引金融活水滋养科技产业发展
◇邱冬阳(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金融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经济活动的“活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当前应该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进一步发展壮大以风险投资为主的科技金融,理顺风险投资“募、投、管、退”每一个环节中的堵点和卡点,募集各种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基金,既做普通合伙人(GP)管理基金,又做有限合伙人(LP)出真金白银,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向,向每一个创业者或者项目公司输出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健全以初次公开募股(IPO)为主的风险资金退出机制,以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既能分散风险又能有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探索投贷联动、股债融合、证券化等多模式的金融产品组合来服务创新型实体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引导资金向创新领域合理流动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和蓬勃发展。
审计监督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陈汉文(南京审计大学内部审计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准确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各项改革任务的核心要义,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涵在于公平和效率兼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通过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类型,以服务保障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顺利推进,以审计监督工作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从而保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强大的审计专业保障。
颠覆式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
◇伏红勇(西南政法大学副院长、教授)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驱动力,其核心特征在于通过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及管理创新,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局限,推动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组织形式及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与传统生产力依赖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不同,新质生产力侧重于技术的创新与资源的高效配置,其推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突破和结构优化,体现为生产力质的飞跃,并在此基础上引领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颠覆式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颠覆式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或通过创建新市场、全新商业模式和新的需求,彻底改变现有产业和市场格局。其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技术突破与产业重塑。颠覆式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替代传统技术和产品,重塑现有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二是低成本与高效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颠覆式创新通常具有低成本、高效能的特点,能够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的性能和效率,从而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出更大的生产潜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开辟新市场与商业模式。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颠覆式科技创新带来新的需求和消费场景,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产业转型。因此,颠覆式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内生动力,通过推动技术突破和市场重构,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潜能,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促进高质量发展
◇杨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国拥有较为完备的要素资源和市场优势,形成了集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平台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链集群。未来中国将围绕数字新产业、数据新要素、数字新基建、智能新终端等重点领域,加强数据、技术、企业、空间载体等关键要素协同联动,加快进行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发展数字经济亟须进一步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通过协调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加快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及信息共享,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宽带网络和5G通信网络的覆盖和普及,确保企业获得高效、便捷的数字服务;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内企业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的数字经济企业投资和发展。
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未来产业创新
◇高汉(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未来产业创新的关键引擎。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因此,金融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未来产业的创新需求。首先,金融体系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支持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动。通过完善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特别是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绿色金融等工具,帮助未来产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次,金融创新是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能够加速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未来产业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最后,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政策引导和监管创新。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未来产业的积极性,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总之,通过推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政策引导的协同发力,金融将为未来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公司的治理现代化发展探索
◇胡耘通(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审计系主任、教授)
公司治理现代化是应对全球竞争、技术变革与社会价值重构的重要路径。当前,中国企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司治理现代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现代化应从多维发力。首先,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公司治理也需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企业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同时,也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数字化转型在合规轨道上进行。其次,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日益成为全球共识,也为公司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向。企业应将ESG理念融入公司治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企业应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企业发展方向正确。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安全保障
◇黄新飞(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金融安全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构筑安全稳定金融体系的核心要义、重要底线和根本支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要义,通过丰富资本市场层次和发展金融科技,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二是始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底线,应持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国内重点领域化债防险、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控险,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金融环境。三是始终强化金融监管的根本支撑,庞大的市场规模和齐全的工业体系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复杂,对金融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拓展金融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推进监管领域数字化转型,增强识险前瞻性、提高防险精准性、优化控险有效性、畅通化险协同性,确保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
以高质量审计护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郑国洪(西南政法大学审计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此关键历史节点上,审计应成为护航改革进程、确保政策落地的重要手段。审计不仅是监督者,更是推动者,它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建设性作用。一是要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关注企业各类补助及奖励等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推动产业强基固本。二是确保审计过程合法、规范,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真实,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流程,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机制,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通过核查专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果,确保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三是要积极探索以大数据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技术手段,做优顶层布局设计,做深“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实践应用,做好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审计机关更有效地识别风险和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准度。
智慧审计服务科技金融
◇肖忠意(西南政法大学审计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科技金融是用于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工具、产品、制度和政策的总称,是为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中介机构等主体以及支持创新的金融活动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科技金融作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举。同时,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审计监管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不仅为审计操作带来了创新,也驱动了审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必要手段,更是公司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智慧审计是AI引领金融行业的新变革与挑战,通过构建持续灵活的智慧审计系统,促使金融主体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评估与应对各类金融风险,从而高效地服务科技金融、回应国家金融政策导向。各专家的发言内容全面深入,对促进智慧审计有效服务科技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2/t20250220_5848411.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