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一条并不为太多人熟知的河流,它“死而复生”的故事值得慢慢讲述。
数千年前,它大河浩荡,奔涌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冲积出西辽河平原,孕育出璀璨的人类文明;也曾“万籁俱寂”,1998年后断流长达27年,流域生态形势严峻。经过多年保护治理,今年4月10日,它“起死回生”,长达403公里的干流实现全线过流。
4月8日拍摄的西辽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我长期在内蒙古通辽市采访,经常听人提起西辽河。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的辽河干流,西辽河约800里长。人们说,曾经的西辽河水面宽广,水产丰美,能载舟行船,能下网捕鱼。
1998年,西辽河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此后,水退沙来。彼时,我前往西辽河,满眼是干涸的河道与大片的玉米地。西辽河长期没水,成了大家那些年的共识。
在通辽市,灌溉用水成了难题。3200多万亩耕地化身“吞水巨兽”,灌溉用水只能依靠地下水资源。20多年过去,这里也形成了多个地下水超采区,“以水换粮”难以为继,生态危机亟待疏解。
西辽河流域,也是科尔沁沙地主要分布地域。“一部通辽志,半部治沙史。”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向生态退化发起抗争。我每年春季赴通辽市各旗县市区采访,看到人们忙着治沙,忙着治河,忙着春耕。
几十年的努力下,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显著好转。科尔沁沙地不断增绿,西辽河重现碧波。沙地里面湿地多,候鸟纷纷来做客。当前,科尔沁沙地治理正全速推进,曾经不稳定的沙化土地逐步向稳固的生态综合系统转变。
随着河流日渐恢复,地下水超采难题得到缓解。2024年,通辽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900多万亩,与此同时,农业灌溉用水同比节约8.26亿立方米。作为粮食主产区,通辽市既要“端牢饭碗”,又要生态安全。
2024年5月1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沙地上绿意盎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西辽河的生态之变还在继续。自2020年起,水利部通过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春夏季生态补水,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调度成效显著。近几年来,“西辽河来水了”的消息年年传遍通辽市的大街小巷。
2020年,西辽河水头行进至苏家堡枢纽下游32公里处;2021年,水头行进至苏家堡枢纽下游86公里处;2022年,水头最终推进至总办窝堡枢纽下游18公里处;2023年干流过水长度达135.15公里;2024年,在断流26年后,干流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城区;2025年,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
这是在通辽市奈曼旗西孟家段村拍摄的西辽河干流(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17日摄)。新华社发王金摄
从位于开鲁县的总办窝堡水利枢纽,到科尔沁左翼中旗教来河与西辽河交汇处,西辽河水自西向东奔流而下。沿途工程机械全程护航,及时疏浚,打通堵点,保障全线过流。我和同事们连续几天跟随水头一路行进,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淡黄色的河水沿河道蜿蜒前行。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四合村,有人乘船过河,有人撒网打鱼,那条“传说中的西辽河”如今得到了真实呈现。
水来了,候鸟也来了。天鹅、鸿雁、白骨顶、白鹭,以前难得一见的鸟儿们在这个春天集中来到西辽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河湖湿地。它们或悠然戏水,或在浅滩觅食,为复苏的西辽河再增加几分灵动。
西辽河是被人救活的,在将来,它也一定能造福两岸百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将持续上演。
https://news.cctv.com/2025/04/13/ARTIpnTpM3XxTkbCS9yfRn76250413.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