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情意浓,山水自难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广西考察,勉励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同向发力、同心而行,携手共推广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广西气象部门以担当为笔,以山海为纸,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新征程上交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多方协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自2010年起,自治区政府与中国气象局深化合作,相继召开三次部区合作联席会议,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广西气象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从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自治区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并以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形式研究部署气象工作,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推进、项目带动。中国气象局在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南宁气象灾害预警、广西气象行业管理等列入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广西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纵向强支撑,横向聚合力。14个设区市政府与自治区气象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强化气象行业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30余个单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自治区气象局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形成多方协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打造国际区域气象合作样板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面临相近的气象灾害,以及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自治区气象部门以友为桥、以心相交,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立足区位优势,部区双方积极打造国际区域气象合作示范样板,共同举办3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和7届中国气象装备与服务展,共建面向东盟的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南宁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等基础设施,开通运行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打通面向东盟的气象数据跨境服务“高速通道”。
2023年9月,第3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韦坚 摄影
自治区气象局联合企业、高校研发中国—东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为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该系统有效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对科学指导水电站的安全生产起到参考作用。”老挝琅南塔省能源与矿业厅厅长森邓·辛马尼翁说。
2024年,自治区气象局首次开展中越气象计量能力比对活动,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气象计量所实验室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出具的校准证书可在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互认。如今,与东盟国家的气象业务交流拓展至人工影响天气、农业生产等领域,与泰国合作在桂西喀斯特地区开展无人机暖云增雨试验;13名斐济国际官员到广西学习借鉴甘蔗智慧气象服务经验做法。
以科技创新支撑防灾减灾
2024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进入北部湾,广西气象部门严阵以待、加密监测,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台风动态,滚动提供精细到县(区)、精确到小时的风圈影响预报,支撑各级党委、政府科学调度。“摩羯”过境这一夜,广西人员零伤亡。
广西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气象部门创建“1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即按1周、1至3天、6至12小时、3小时、1小时递进式服务的原则,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红警双‘叫应’”机制,积极融入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广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自治区多个部门应用,靶向预警、“闪信”强制提醒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近年来,自治区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和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作为广西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成员,广西气象部门聚焦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象灾害影响,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打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广西示范基地。突出广西特色,建成北部湾国家气候观象台、岩溶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大数据开放实验室等三大科技创新平台,以点带面构建众创新格局。建成全国首个基于国家级“智脑”系统云端应用框架的省级天气业务平台。2024年,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强对流预警时间、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等指标均创历史最佳,大风、雷电预警信号准确率全国第一。
图为北部湾国家气候观象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供图
数智化服务赋能行业发展
2024年6月,强对流天气频发。广西气象部门强化联动、加密观测,为世界最大整体提升跨径和吨位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世纪工程”平陆运河G75兰海高速钦江大桥右幅中拱段整体提升顺利完成滚动提供精细预报,精准研判施工“窗口期”。围绕平陆运河建设,气象部门与企业共建平陆运河气象中心,搭建数智化平台融入平陆运河“数字孪生”平台,开展全天候、分标段、伴随式服务。
聚焦特色农业,广西气象部门创建“3421”国家食糖安全战略气象保障体系,助力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33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芒果、柑橘等11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5个农业气象科技小院。
来宾市气象局到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开展甘蔗长势调查。韦铭贵 摄影
围绕能源保供,3月27日,在广西能源气象与人工智能高质量融合发展启动会上,自治区气象局与能源部门及电力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如今,气象服务覆盖全区所有梯级电站和大型枢纽,融入能源电力“产、供、销”全链条,助力广西电网及发电企业年均增加发电量约10亿度。
数智化气象服务正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在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开设气象数据专区并开展交易;构建北部湾海预报模型,助力2024年北涠航线延长通航时间85个小时;发放首批六堡茶气候“富农贷”,拓展金鲳鱼、政策性中药材等气象指数保险服务;联合成立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广西分中心。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2分以上。
“广西气象部门将更加主动融入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大局,聚焦‘1123’工作重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打好面向东盟气象合作‘一张牌’、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强化党建、资金、法治‘三大保障’),全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说。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广西气象部门定能在翻涌的浪潮上行稳致远,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505/t20250506_7048034.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