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恐”与“社牛”之间 你只差一句问候
时间:2022-11-22 09:47:21来源:蝌蚪五线谱

如果你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会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根据《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社恐”。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局面?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让我们走进“社恐”的世界。

图片

原本的“社交恐惧症”指的是一种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少数青(少)年群体罹患的心理疾病。我们在此探讨的并非这种传统的心理疾病,更像是一种青年人给自己的文化标签。

1

为什么“社恐”越来越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恐是当代年轻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街坊邻居家的小朋友们做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常是附近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男孩子还会一起蹲在墙根下玩“弹球”,胡同里四处洋溢着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在这种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社交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与人亲近。而现代学生们学业压力大,放学后忙着赶场各种课外班、写作业,没时间在一起“追跑打闹”,加之人们都搬进了楼房,若干年后可能隔壁住的谁都不知道。

智能产品的兴起也助长了社恐现象。网络社交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人们习惯于在屏幕后输出观点,见字如面;但通过文字表达有充分的反应空间,当面交流却需要彼此的即时反应,还要注意社交礼仪,这也加剧了人们对面对面交流的不适。

还有各种生活服务APP,以往的生活中还有些“不得不”的社交场合,例如去市场买菜、去饭馆吃饭,也可以理解为轻社交,但现在连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可以不见真人就满足。

总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不愿再费心力去面对面社交。

2

社恐在恐惧什么?

社交礼节。面对面交往时,不可避免地要注意自己言行是否符合当下的情境,例如穿着、言谈、举止等等,对于习惯了屏幕后虚拟社交的人来说,在这些方面花心思确实过于繁琐。

无话可说的尴尬。面对面社交,想着要有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害怕没有共同语言、不能聊到一起而产生尴尬,甚至在谈话过程中引发不愉快。

渴望被认可。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引起对方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还会担心谈话内容对方不感兴趣,被认为无趣;虽然内心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又怕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适得其反。

是的,社恐人被想象中的不自在吓到了。

3

如何克服社恐?

不要奢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大声对自己说三遍:“我不是人民币,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我!”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一个人怎么可能被每个人喜欢呢?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吧。

降低交往的期待。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内心深处总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总觉得如果不被认可自己就是没价值的。但价值感并不能通过别人认可而真正获得,因为通过他人评价获得的价值感并不牢靠,会由于他人的不同评价而轻易崩塌。我们要学会爱自己,通过不断地自我成长去丰富自己,通过做事去建立自信,获得真正的价值感。当内心对自己认可了,对社交的期待也会更加理性。

单纯地表达自己。例如,在面对面与人交流前,可以准备一个话题,不要预想对方怎么看待这个话题,也不要在脑海中上演“小电影”,“放映”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场景,只要去表达就好了。在表达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担心的灾难场景基本不会发生,交流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惊喜,因为网络社交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与相似的人聊着相近的事,而现实世界中,由于各种机缘巧合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的火花可能就在不经意中迸发出来。

寻找适合聊天的场景。聚餐其实是很好的破冰场合,即便打不开话题,还可以继续吃饭嘛。当然,吃什么也有讲究,像火锅、撸串这种人间烟火气浓烈的场合,大家很容易放下防备,在热热闹闹的环境中开始话题。还可以相约剧本杀、打扑克这种需要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的场合,大家会在不知不觉间彼此相熟、打成一片。

真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有个要点——“真诚”。不要试图扮演其他角色,因为那不是你,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带有松弛感的真诚表达,自然而然地与别人交流,吸引有缘之人,也是过滤朋友的好办法。想起某部艺术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去跳舞吧,就如同没有人欣赏一样”。不妨去社交吧,就如同不在意别人的反馈一样。

不给自己贴标签。年轻人之间自称“社恐”仿佛变成了一种时髦,把自己归到这个圈子里仿佛找到了归属感,但很容易陷入“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期望有良好表现时,他常常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相反,当被预言有不良行为时,这种预言也经常变成现实。当我们给自己贴上了“社恐”的标签,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与这种特征相符的信息上,慢慢地,自己就真的越来越社恐了。

4

实在不想社交怎么办?

当然,实在不喜欢社交,社恐也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那就让独处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吧。可以多陪陪家人,多陪陪宠物。因为多了很多独处的时光,还可以深入某些领域展开探索、培养爱好,例如:读书、绘画、手作......

参考文献:

格里格, 津巴多王垒. 心理学与生活[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顾琴轩. 组织行为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5.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386531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