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耕课堂 科教赋能 |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教育集团铜锣湾校区迎来迎泽区教科研中心专家团
时间:2025-03-21 08:44:35来源:网易山西

为进一步夯实课堂教学根基,深耕教学质量提升之路,同时推动科学教育在课堂的有效落实,3月19日,太原市第三十七中教育集团铜锣湾校区迎来迎泽区教科研中心专家团队下校督导。这支专业化团队由程惠萍主任亲自带队,数学教研员武玉芳老师、地理教研员常美蓉老师、生物教研员田敏老师、化学教研员陈秀果老师、物理教研员陈红梅老师以及教研员武燕珍老师共同参与。

在此次督导过程中,专家们特别关注各学科教学中科学教育元素的融入情况。他们深入课堂一线,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独特视角,悉心聆听各学科教学实况,精准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专家们以科学教育为重要切入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精准施策、指引方向,恰似一江暖阳缓缓流淌,为校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与活力,也驱动着学校在科学教育引领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蓬勃发展,助力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数学:以课堂为依托,观图形之变换

马洁琼老师以《图形的平移》为课题,以电梯运行、推拉门窗等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入物理学中关于运动和参考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平移与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相似之处,培养其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在设计练习题时,马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科学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后布置观察生活平移现象的实践任务,建议学生思考这些平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

教研员武玉芳老师指出,马老师这节课类比思想突出,让学生自己类比探索轴对称、平移,从对应线段、对应角、对应点等方面思考,整节课内容设计好,有条理,给足学生思考空间。数学教学中做题并非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聚焦核心素养才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新课标的理念,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随着中考新改革的推进,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日益增多,在日常讲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单元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科学教育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科学元素,如数学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理:以课堂为依托,察压力之变化

侯选老师以《压强》为课题,通过对“雪龙2号”破冰船的分析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通过学生讨论、实验,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最后得出压强的定义以及改变压强的方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度较高,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科学思维得到培养。

教研员陈红梅老师强调,物理教师应当熟悉新教材,对新教材的变化了如指掌,在教学准备阶段,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整合。尤其要在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的背景下,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使知识体系更具结构化和逻辑性。此外,在建构新概念时,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元素的渗透。例如,在讲解压强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更多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如新型材料在减小压强方面的应用、微观世界中压强现象的研究等,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化学:以课堂为依托,筑牢健康壁垒

张文慧老师以《健康保“胃”战》为课题开展酸碱盐专题复习活动。梳理小组演绎诊断胃病情景,既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又提醒面临中考的学生关注胃部健康。课上,张老师顺势展开“保胃”系列任务学习,在模拟诊断胃病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寻背后的酸碱盐原理,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健康现象;在研究药物与胃酸反应时,详细剖析药物成分与胃酸发生的化学反应,使学生深刻理解酸碱中和等化学知识在实际医疗中的应用;在分析食疗方法时,借助化学分析手段,讲解食物中的成分如何调节胃部酸碱平衡,让学生明白科学饮食的重要性。

教研员陈秀果老师认为本堂课选题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同时陈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一是可以介绍中医疗法,通过介绍中医在调理胃部疾病方面的独特理念、方法与经典案例,充分展示我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素养。

地理:以课堂为依托,提升地图解读力

张爽老师以《探究区域自然环境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课题讲述一堂复习课,以东南亚和西亚为例,讲解其对农业的多方面影响。学生采用情景式梳理的方式,梳理重点知识并绘制思维导图,让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张老师聚焦中考考点,围绕“农作物分布特点”和“特定区域作物生长优势条件”两种题型教学,密切关注学生表现,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在讲解东南亚和西亚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引入了气候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的分析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评课环节,常美蓉老师充分肯定了张爽老师的授课思路。她认为,对比讲解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区域差异的理解,又增强了其区域协同发展意识;同时,本节课融入了巧妙地将科学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板书设计精美合理、重点突出,辅助教学效果好。此外,常老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高课标意识,拓宽课程设计,将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拓展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价值观与责任感。二是讲完答题思路后组织小组讨论做类型题,促进学生交流启发,提升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三是针对答题不规范问题制定系统计划,后续逐步引导规范答题,培养严谨态度与良好习惯。

生物:以课堂为依托,剖细胞之奥秘

王晓云老师以《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课题,王老师以思维导图引入,快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整个教学过程逻辑缜密、重点鲜明,由细胞出发,逐步深入到组织、器官直至系统,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有条不紊地回顾重要知识点。通过展示丰富的细胞、组织图片,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课堂氛围活跃。王老师在讲解细胞结构时,引入了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施莱登、施旺等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知识是如何在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完善的。在介绍组织的形成时,结合了现代生物学技术,如细胞培养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生物科学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让知识变得直观,更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课后,教研员田敏老师高度评价,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明确且积极的意识,致力于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同时,同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设计精巧,节奏把控佳,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多样,多媒体用得好,激兴趣、添活力。田老师也提建议,拓展环节可引入基因编辑、干细胞研究等前沿成果拓视野;结尾多留时间自主总结,培养归纳反思,内化知识,以实现生物科学教育目标,培育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风漾清萍之末,路成跬步之间。承蒙区教科研中心悉心指导,如拨云见日,该校教师对教学中科学教育元素融入不足等问题有深刻洞察。专家针对不同学科,从科学思维、方法、前沿知识等方面,指导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如数学用科学方法解题,生物引入前沿成果。这照亮了工作方向,明确了科学教育规划目标。交流学习中,老师们热烈讨论,思想碰撞,收获颇丰,对落实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素养更具信心与动力。

https://sx.news.163.com/25/0320/14/JR3OIA2L04149A58.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