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025年海π数学节系列活动中学场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举行。“海π数学节”即海淀区中小学生数学节,现场设有数学教学展示、专家报告、分论坛、学生数学创意游园等内容。海淀区将在今年数学节期间推出“小海π”智能体,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通过举办学术节日、发布PK赛等活动,动态发现和培养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即将推出首批科学与技术高中,并推进建设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和海淀区人工智能课程协作体,不断探索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将大数据与市场供求关系、产区分布、气候条件等相结合,探究鸡蛋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借助几何画板探究声音强弱高低与正线性函数之间的关系,尝试“绘制”一首美妙的音乐;通过规划扫地机器人路径规划,帮助学生掌握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在9节高中数学课上,北京二十中的老师们生动展示了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创新。
“鸡蛋价格智能预测,以小鸡蛋激活大思维,在数据与现实的碰撞中,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理性思维与社会热忱的新时代问题解决者。”北京二十中高二年级数学教师张程艳说,学校的数学课堂以知识为载体,紧密关联生活情境、数学情境与科学情境,通过设计真实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在锤炼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有用、数学好玩。
据北京二十中校长陈恒华介绍,北京二十中开发了包含品德与劳动、人文与社会、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五个领域和三个层级的“五彩课程体系”。其中,高中数学课程就隶属于其中的科学与技术领域。学校数学教研室还以数学节、开展数学微课题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载体,带领学生在协作探究中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校连续三年的数学文化节,设置了“三维进阶体验区”,分层开展各种项目体验活动,老师们通过校本微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数学探究实践,已积累形成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量承载能力探究”“小米logo中的数学”“冰雹猜想”等近20项优秀研究案例。
活动中,北京二十中学生还展示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量承载能力探究”“冰雹猜想”两个课题研究成果。在创意游园环节,一个个数学公式化作解密通关的钥匙,玩转数独表、复原魔方、速说“π”、巧算24点、数字华容道、数学灯谜等丰富多彩的项目内容,更是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体验。活动还设置了两场分论坛和一场研讨交流会,与会人员就数学与AI结合、数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校建设等进行了研讨交流。
当天,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还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发出“数学小课题成果”征集令,号召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利用AI技术解决校园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小课题成果。征集到的优秀成果将会在后续的数学节系列活动上进行展示推广。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数学节期间,海淀区将特别推出“小海π”智能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支持。未来,“小海π”将结合AI算法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建议和实时的解题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海淀区各中小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数学节活动,将数学与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北京一零一中学通过游戏形式,让初一学生化身数学侦察兵,手持地图穿梭于校园各个角落,破解各类数学难题。人大附中分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万泉小学让学生扮演祖冲之、牛顿、欧拉、华罗庚等数学大家与同学对话,研发智能体和学生互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表示,海淀区将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聚焦数理、科技、人文、语言、艺体等5大领域,推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依托驻区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资源,建设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固化现有研究性课程、高端实验室课程,积极打造集团联盟、校际联盟、课程联盟等育人新载体。
“在数学教育方面,海淀区将依托校际联盟,通过举办学术节日、发布PK赛等活动,动态发现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采取校内培养、集团内培养、基地校培养、分院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唐建东说,海淀区将打破学段年级学科的边界,建立大中小学贯通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通道,积极建设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和海淀区人工智能课程协作体。
据悉,海淀区即将推出首批科学与技术高中,相关评选工作已于近日结束,有10所高中校参与了这次申报遴选工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RCGNNI80553TF9O.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