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科技促提质!瓮安六中构建系统化科教体系
时间:2025-03-26 08:27:35来源:天眼新闻

近年来,贵州省瓮安第六中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科技为引擎,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学校创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4PBL科教机制”,将问题(Problem)、项目(Project)、实践(Practice)和人格(Personality)这四个核心环节有机整合,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科教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携手高校,提升教师科技教育能力

为加强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教师科学教育能力,1月6日至7日,瓮安县5名科技教师在贵阳学院参加了“高校赋能科技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双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题活动。此次活动由贵阳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教育教研室联合“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瓮安六中校园科技工作室)主办,以“理论+实践案例+主题沙龙”的形式开展,内容包括科技教育专家专题讲座、中小学科技辅导员专题(项目、案例)主题沙龙。

贵阳学院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左成光博士、任永力教授以及“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主持人任永富老师分别作了相关报告。活动期间,瓮安县科技教师与贵阳学院、省内其他科技教育工作者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在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活动中存在的困惑。

这次交流让瓮安县科技教师进一步明晰了科普教育工作思路,也为推动瓮安县科普教育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作出了积极探索。未来,瓮安六中将借助贵阳学院的资源优势,在技术、智力、科普、活动等方面获取支持,进一步提升瓮安县科学教师综合素养,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足乡土,探索科技教育育人模式

瓮安六中的科技教育团队多年来立足乡土资源,赋能科技教育,激发学生科创潜能,探索出了一条颇具乡土特色的科技教育育人创新实践之路。团队负责人任永富老师带领成员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多种科技教育方式,创建课外科学实验体验、创作科普宣传视频、开展校园科普创作等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热情与兴趣。

为让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更具科技感和趣味性,任永富通过一项项创意十足的科技教育项目来启迪孩子们的科学梦想,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2020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刘丽昕同学就曾表示,学校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是她走入清华的重要动力之一。受此鼓舞,任老师继续带领科技工作室团队到县内中小学及社区,开展以科学实验展演为主的科技教育公益活动。近三年来开展公益科技活动20余场,受益青少年达到1万余人,成果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至2024年,任老师所带领的科技教育团队在科技教育竞赛中获国家级11项28人次,省级42项119人次,州级33项41人次。2023年校园科技工作室获全国“特色工作室”、学校连续三年获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学校”。

多姿活动,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

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在校园科技工作室中,智能语音识别控制、彩灯变换系统、电火盆取暖器、智能预警系统、智能抢答演示器、感应自动饮水系统等一系列充满科技感的作品,都是学生们在科技活动中的成果体现。

此外,瓮安六中还积极参与校际交流活动。在瓮安县初中第六教育联盟举办的“尚善学科杯”趣味数学活动中,来自瓮安六中的学生积极参与24点、数独、华容道、魔方、知识抢答等项目,在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趣味魅力,训练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王流坤表示,参加这次数学竞赛压力很大,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宝贵的经历,激励他不断学习和钻研数学。

瓮安六中书记夏洪彬在谈到学校科技教育时,满是感慨与展望。他说,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里占据关键地位,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学校通过与高校合作提升教师水平,扎根乡土探寻育人路径,让科技教育更上一层楼。看到学生踊跃投身科技活动并屡获佳绩,学校倍感欣慰。未来,学校将持续发力,整合资源构建完备体系,助力学生逐梦科技,为社会培育创新实干的栋梁。

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瓮安六中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通过提升教师能力、探索特色育人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瓮安六中将继续深化科技教育改革,让科技之花在校园中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https://www.guizhou.gov.cn/ztzl/sjzgz/gcls/xn/dxjyjl/202503/t20250325_87261190.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