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学校教育集团学生们在课堂上与机器狗互动。(本报记者 欧阳天 摄)
本报记者 欧阳天
近日,在全省2025年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中,岳塘区火炬学校教育集团分享的科学育人体系的实践成果赢得广泛赞誉。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近年来,该校深耕科学教育,探索创新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在国家级科技类竞赛中获奖118人次,在省、市级科技类竞赛中获奖超千人次。
亮眼成绩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教育密码?4月28日,记者走进火炬学校教育集团,近距离探寻其科学教育的特色之路。
理念引领
让科学教育融入校园每处细节
漫步火炬学校教育集团校园,处处可见的科学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科学氛围。“微笑花”装置前围满了叽叽喳喳的学生。学生们只要对着花朵说出“我是最棒的”,花瓣便缓缓绽放;喊出“我很开心”,花朵则轻轻合拢。这一融合语音识别与机械传动原理的创意装置,正是学校将科学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生动写照。
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秉持 “以自然为师,向未来生长” 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育人环境。屋顶的光伏电站与地下二十四节气农耕园形成立体布局,科学院、达人空间、科技馆及90间教室构成全域覆盖的科普基地。学生们既能在光伏电站近距离观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过程,了解清洁能源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又能在农耕园参与农事活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用自制的环保酵素给农作物施肥;还能走进科技馆等场地,在实践中真切感受科技魅力。
学校精心打造的科普长廊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科学发展史”展现了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航天科技,系统呈现了中国科学从古至今的辉煌成就与演变历程;“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以生动的图文和故事,向学生们再现了科学家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伟大历程;“火炬学校科学教育迭代史”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了学校科学教育的每一次创新与飞跃;“火炬学校科学小院士光荣榜”既是对优秀学生的表彰,也是对所有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激励。
课程深耕
让每个学生都投入科学的怀抱
“绿灯时,车辆是正常通行;黄灯时,激光发射器和超声波雾化器会立即启动,形成一面黄色的光雾屏障,对司机警示;红灯时,则形成一面红色的警戒墙,对司机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课堂上,火炬学校教育集团学生刘晨萱正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创意。
在课程育人路径方面,火炬学校教育集团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入的校本化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问题链-具身探究-场景应用”三阶教学模式,助力全员铸基。该校科学教师介绍,刘晨萱同学设计制作的新型交通信号灯就是基于对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的探索。该作品在刚结束的湖南省第4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获“湖南省科协主席奖”荣誉,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开发了一系列科学校本课程。《炬园二十四节气》课程构建全学段、全学科覆盖的“节气为经、学科为纬”课程框架,深度融合科学、语文等7大基础学科,开发了包含24个节气微课、24首原创节气诗、24幅水彩画及168节学科融合课例在内的立体资源库,课程在平台的累计访问量突破50万次。《好玩的科学》课程,以“做中学”实现跨学科突破,其中的“五维教学设计”确保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发展。《少年读行湘潭记》课程,融合“微课程开发+微视频创作”双轨模式,学生以“文博宣讲员”身份开展文化实践。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学校还成立了奇妙实验室、天气观测站、星空俱乐部等10余个科学社团。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项目申请,分时间段到科学社团开课,选班制、走班制并行。多元、开放的社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孕育了更多的可能。
经世致用
让科学探究无处不在
在火炬学校操场西面,一面由学生独立打造的“粉色达芬奇”花墙成为校园新亮点。不久前,该校2102班承接了“为学校建一面花墙”项目。项目开启后,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协作,从测量围墙数据到采集检测土壤样本,从选品移植到后期养护,最终打造出符合要求的漂亮花墙。
“项目式学习”是该校科学教育的又一亮点。“我们来造桥”“你好,自然!”“环保酵素救地球”等项目化任务接连开展,引导学生用科学逻辑思考问题,用科学方法寻找和验证答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的前身是霞城书院。1873年,邹湘倜先生秉持“经世致用”的教育理想创办了霞城书院。150余年过去了,这一理念得到延续和发扬。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科学教育注重务实创新,科学探究无处不在。当科学遇到了美术,一场“我会设计科学小实验”手绘竞赛拉开帷幕。学生们运用简笔画,将一个个科学实验生动呈现,从力学到化学,从微观生物到浩瀚天文,每幅作品都如同一扇窗,引领观者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当科学从课堂延伸到家中,学生们利用家中资源动手开展“远离手指的胡椒粉”“倒不出的水”等实验,探索科学原理,实践理论知识。当科学探索的目光投向校园,“课桌椅是塑料制品”“树叶会变黄飘落”等常见现象也成了研究对象,学生们用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一支火炬出霞城,几处燎原几处明。”该校负责人激情满怀地说:“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科学火种’在学生们心中点燃,期待用科学教育点燃燎原之火。”
http://www.ytxww.com/content/13668680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