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王文洁
7月12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脑机接口与科技自强·智能创新与未来趋势”“脑机接口在康复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战略探索”专题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康复医学会承办,论坛设置主旨报告与深度讨论环节,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一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创新方向及其对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变革的战略意义;二是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运动功能重建等康复医学领域的科研突破、创新应用、临床转化路径及未来发展战略。汇聚了神经医学、康复医学、工程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脑机接口与康复医学领域、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内外科知名专家、青年学者、行业同仁参加论坛,共同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关键挑战、创新机遇等,如何利用这项技术提升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推动康复医学模式革新。
论坛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脑机接口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单春雷教授介绍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供图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脑机接口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单春雷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吴文教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李增勇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毅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郑伟龙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宁教授共同主持论坛报告环节。专题报告环节共有20位专家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前沿突破,深入交流了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提升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动康复医学模式不断创新。
中国科学院赵继宗院士作《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研究》报告。中国康复医学会供图
在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教授赵继宗阐述了脑机接口的核心概念:它是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旨在实现大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是“揭开脑科学秘密的钥匙”。他随后介绍了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美国脑机接口技术的现状与启示。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主任、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副院长公维军进一步解释了脑机接口的技术原理。他指出,脑机结合通过捕捉大脑活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脑电图),并将其转化为指令,实现对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这一过程依赖于精准采集和分析大脑不同区域激活时产生的特定模式电信号变化,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本届科协年会发布的“中国十大产业技术问题”中,“脑功能评估与脑机智能闭环干预”赫然在列。专家们一致认为,突破卒中脑功能评估与BCI闭环干预的核心技术,对脑科学领域意义重大。
脑机接口技术何以如此关键?答案在于其直面人类健康最严峻挑战之一的巨大潜力。
赵继宗院士援引1990-2021年的数据指出,全球约有34亿人受到中风、婴儿脑损伤、痴呆症、癫痫、孤独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我国患病人数更是高居世界首位。然而,当前脑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面临“难”(治愈困难)“惑”(病因欠清)“缠”(后遗症粘缠)“负”(负担沉重)四大困局。脑机接口技术则被视为破解这些难题的新希望,其潜力巨大,例如,助力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帮助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失语患者重获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对癫痫患者、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自闭症患者更优质的监测与治疗;应用于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诊治。
在论坛讨论环节,专家学者纷纷参与讨论。康复医学会供图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围绕“脑机接口康复技术前沿突破”“临床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展开专题讨论;围绕“神经信号的编码解码准确度”“侵入型、非侵入型脑机接口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与突破”“脑机接口的标准化发展路径”“脑机接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深度讨论,形成了多维度的行业共识。
尽管前景广阔,与会专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脑机接口技术走向成熟仍需跨越诸多障碍。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晰,个体差异显著;在技术层面,材料与制造工艺的短板亟待突破,通信带宽和信号解析精度有待提升,脑机交互效率也需进一步提高;同时,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也构成了不容忽视的伦理挑战。
赵继宗院士表示:“当前,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研究都尚处于试验阶段。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他现场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更多资金投入该领域,共同推动中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7/15/content_370438.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