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锁生命密码 2025Mini科学训练营激发青少年创新火花
时间:2025-07-18 10:07:46来源:科普时报

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育、强化“大中小协同育人”,实现医学人文与多学科融合,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科学画报》协办的2025Mini科学训练营圆满举办。系列活动面向全市小学及初中生,为期两个周末,活动以“解锁生命密码 辉映人文之光”为主旨,吸引了上海市10个区70余所中小学的600多组家庭报名参与。

开营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章新致辞表示,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健康”为底层逻辑,通过八大主题课程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期待孩子们在亲手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在团队协作中激发创新火花。

第一周活动以“AI+医学科学”为主题,带领孩子们进行沉浸式探索。在“肠道微观宇宙”环节中,同学们惊叹于肠道真菌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与讨论逐渐明晰维护肠道平衡的重要性;“纳米微观世界”中的趣味实验游戏掀起探索热潮,孩子们在溶解比拼与模拟历险中,直观感受纳米技术的颠覆性魅力,真切体会到科技守护生命的力量;“AI 创作工坊”内创意迸发,同学们完成的AI作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创作的喜悦与科技的神奇;“健康管理实验室”中,互动体验让抽象的健康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帮助大家树立起科学的生活观念;“毒物侦探局”则像一场神秘的解谜游戏,引导孩子们认清生活中“隐形毒物”的真面目及其危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刘宁宁,副研究员何伟娜,高级实验师曹易懿,实验师奚晶、张舒娴,大创团队吉颖、景思函同学分别带来《探秘肠道里的“真菌小世界”》《纳米世界大冒险:从“消失”的水到“永不消逝”的它》《玩转科普AI视频,人人都是小导演》《告别体重焦虑!中学生的健康管理秘籍》《变身安全特工!破解“隐形毒物”的密码!》等系列课程,将医学知识与人工智能巧妙结合,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科学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医学科学的种子。

第二周活动则围绕“AI+医学人文”展开,现场氛围更显深度与温度。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晶表示,当前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正重新定义人类认知边界,而医学人文精神正是驾驭这些技术的灵魂罗盘。今年的课程聚焦医学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让孩子们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厚植人文情怀,孕育医学人文精神。

活动中,“想象思维实验室”成为创造力的孵化地,孩子们驾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探寻思维运转的奥秘,尽情释放内心的灵感;“眼科学与脑机接口前沿领域”让大家在了解眼睛构造的同时,领略科技为视觉带来的变革,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上获得新认知;走过“AI出版时空长廊”,同学们追溯信息传递的发展足迹,在AI创作实践中辩证思考科技手段对于出版领域的价值;“未来工程师心理剧”则通过沉浸式互动,让孩子们深刻感悟到科技发展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人类超能力”的珍贵。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副研究员赵冰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数据中心主任宋雪霏、住院医师李吉鹏、摇篮计划负责人冯铭同学,《科学画报》科普实践负责人庄园、心理专栏作者燕吉分别带来《无处不在的“想象”》《“睛”彩探秘:从眼科学到脑机接口的奇幻科技之旅》《当AI遇见出版——穿越时空的对话(探索版)》《未来工程师:我有一颗“会爱”的芯片》等课程,将医学人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发了青少年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

本次活动延续了“世纪火种・科普领航”党建品牌的核心精神,以“党建+科普”为引领,响应国家战略,将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宣传与科普促进办主任陆唯怡主持。她表示,活动通过多维度、跨领域的课程设计,将医学、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跨领域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激发青少年对跨界科学的探索热情,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数智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是践行“数智赋能 全民共享”的生动实践。

(主办方供图)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7/17/content_371555.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