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长会听,孩子才肯跟你聊
时间:2025-07-31 10:31:48来源:科普时报

AI制图

近期,一种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青少年付费在网络平台上寻求陌生人倾听心声,却对身边“免费”的父母紧闭倾诉之门。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何父母难以成为孩子情感上的“心灵树洞”“安全港湾”?

阻碍沟通的壁垒,如同“三座大山”

付费倾诉的背后,是对安全、无评判情感支持的刚性需求。当父母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往往意味着在过往的亲子互动中,一些行为模式悄然筑起了阻碍沟通的壁垒,如同“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否认情感体验。当孩子情绪低落,父母关切询问“怎么了”,孩子如果回答“我不高兴”时,一些家长可能脱口而出“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这点小事儿也值得摆脸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它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自然反应。

理解必须始于接纳。当孩子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喜悦,被父母直接否定或轻视,孩子会逐渐怀疑自身感受的真实性,丧失准确识别与表达情感的能力,最终选择沉默。心理学研究指出,父母对子女情绪的“忽视”或“反对式”回应,是破坏情感联结的重要因素。

第二座大山:打压表达意愿。当孩子主动分享校园趣事时,父母一句“别管那么多闲事”,如同冷水浇头,会严重打击孩子表达热情。长此以往,孩子分享见闻的积极性必然受挫。而当父母转而抱怨孩子“不交流”时,却往往忽略了自身正是浇灭其表达火苗的“始作俑者”。这种打压,本质上是剥夺了孩子练习沟通、获得认可的机会,使其在父母面前感到“言多必失”。

第三座大山:贸然干预与评判。当孩子鼓起勇气诉说困难(如校园人际冲突),父母常急于“灭火”:“这好办,我找你老师”或“按我说的一二三步做就行”。这种看似“高效”的回应,往往带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非指导性原则”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已被彻底理解时,他才能够伸展自己,关注新的可能性。若父母总是迫不及待地提供解决方案或评判对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自身能力的被否定。每一次倾诉仿佛提供了被“精准打击”的靶子,孩子逐渐对跟父母聊天这件事心生畏惧,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成为“安全树洞”的三大支柱:理解、支持与尊重

超越倾听技巧,要成为孩子真正信赖的“树洞”,父母需要筑牢三大支柱:

第一,理解与共情。

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如情绪管理),父母自身需率先垂范。若父母动辄咆哮,却苛责孩子“脾气坏”,其说教必然苍白无力。

情绪分离:孩子的不悦未必针对父母。若询问“怎么了”遭拒,父母应避免陷入“我好心你却不领情”的对抗。成熟的表现是理解“他此刻需要空间”,并传递“我在这里,随时等你”的接纳感。共情的本质是尝试穿上对方的鞋子,感受其世界,而非急于将其拉入自己的轨道。有时,默默陪伴(如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比追问更有力量。

第二,陪伴与支持。

位置的艺术:陪伴是“并肩同行”,支持是“立于身后”,而非“冲到前面”包办代替。如同引导口渴的牛到河边,却不可强按头饮水——理解需求、提供环境是支持,何时喝、喝多少则由牛决定。

慎言“为你好”,这句饱含控制意味的话语常令孩子窒息。真正的关心,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权,建立基于理解的联结,而非实施控制。

第三,尊重与珍惜。

视其为独立个体,承认孩子是有独立思想、情感和隐私权的“人”。他有权持有不同观点或保持沉默。父母应传递的信息是,“你的感受和想法,无论是否与我一致,都值得被尊重”。

珍视沟通契机:当孩子主动交流,务必珍视。一边看着电脑、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回应“嗯啊”,都在关闭未来的沟通之门。

严守信任堡垒:孩子托付的秘密,绝不可成为社交谈资或笑料。尊重隐私是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基石。包括物理空间(如房间)与心灵空间,未经允许不可贸然侵入。

归根结底,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沟通的深度。家长会听,孩子才肯讲。唯有拆除“三座大山”,筑牢“三大支柱”,亲子之间那条本应畅通无阻的情感之河,才能重新奔流不息。父母这座天然的、深情的“港湾”,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中无可替代、值得信赖的“心灵树洞”。

(作者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7/31/content_378219.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