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秦皇岛博物馆内,栩栩如生的皮影吸引观众驻足。
7月12日,秦皇岛博物馆展出的皮影戏唱本。
7月29日,在秦皇岛博物馆展出的早期皮影,像一位长者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7月12日,杨明忠在展览现场带领小朋友体验皮影艺术。
7月29日,秦皇岛博物馆内,不同时期的皮影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7月29日,杨明忠为雕刻的驴皮影着色。
本版图片由曹建雄摄
从《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铁拐李到《西厢记》里的张生、崔莺莺,一部部经典剧目和形态各异的“影人”,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每一段影卷都承载着烟火人间与世情百态……日前,正在河北秦皇岛博物馆举办的“灯影百年——杨明忠皮影收藏艺术展”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皮影穿越时空,诉说着这门艺术的千年传奇。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和“灯影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明清时期,皮影戏发展最为鼎盛,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演出活动十分频繁。在没有电影的时代,皮影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也被誉为最古老的“电影”。
千年流转,皮影戏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以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为主的三大流派。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皮影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明忠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不同区域的皮影戏,从皮影制作到内容演出都不尽相同:北方皮影多用驴皮雕刻,生旦角人物造型多以镂空脸、通天鼻梁为特色,造型简洁硬朗,唱腔多受京剧、评剧影响;西部皮影喜欢用牛皮,受秦腔、川剧影响,装饰繁复、线条精细、色彩艳丽,影人偏大;中南部皮影彩绘多、镂空少,影人高大,唱腔融合了地方戏曲,如越剧、 楚剧等。
“口述千古兴衰事,手舞沙场百万兵。”皮影的灵魂都藏在薄如蝉翼的雕刻里,一个完整的皮影制作,需要泡制、刮薄、晾晒、打磨、画稿、雕刻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灯影亮起,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幕布中重获生命。杨明忠说,皮影戏是一门把史书里的典故、民间传说、忠孝礼义雕刻于兽皮、揉进灯影之中的乡土艺术,是中国农耕文明最鲜活的记忆载体。
2006年,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千年皮影的传承与保护,在世代相守中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8/01/content_378841.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