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财法治基层宣讲团:云支教,共绘未来
时间:2022-09-02 09:31:48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倡议发起“云支教助学计划”,以“互联网+教育扶贫”的创新模式,为乡村学校提供长期、免费、开放的网络直播教学云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支教实施受限,“云支教”以其高安全性、灵活性、低成本等优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安财法治文化基层宣讲团各队成员为更多的了解云支教的运行模式、发展现状、与传统支教方式的优劣势,以及实践活动所处支教地区的云支教平台的发展与运行,自发作为志愿者,线下通过实地调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便利之处,线上开展云支教状况的调查,制作调查问卷,查阅资料总结经验等。

8月15日,各队队长与指导老师进行实践选题的沟通与确认,采用线上会议和线下研讨沟通的方式,最终确定了团队名称、实践主题、团队成员任务分工、实践开展地、制作调查问卷和调研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前期准备。

8月20日,各队志愿者走进了蚌埠市恒大翡翠华庭小区。成员们实地访问了解了小区居民对于“云支教”的一些看法,多数人表示非常支持,也有少数人提出了个性的见解,比如说“云支教”可能加深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对手机等智能产品的依赖、在偏远地区智能设备不够普及会导致“云支教”实施受到阻碍等。

除此之外,成员们还采访到了一些当代大学生对“云支教”的意愿和看法,较为深入的探讨了“云支教”和传统支教的差别。当代大学生们认为“云支教”比传统支教的实践方式更为灵活,也更适合如今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但传统支教比“云支教”又更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能直观的了解到学生对教课内容的反映状况。

8月22日,成员实地调查走访中小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云课堂的建议和反馈,例如:部分学生建议团队成员们可以与家长联动,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以达到更好的“云支教”效果;还有部分学生建议要寓教于乐,可以用学生更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实上课内容,使上课内容足够吸引学生兴趣。

8月25日,志愿者借助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平台进行线上直播,一位志愿者为中小学生讲解红色故事,引导中小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采用线上视频方式播放许多优秀红色视频作品。另一位志愿者从公共卫生方面线下讲解的结核病的有关知识,呼吁学生注意个人习惯,学会保护自己。两者对比之下,我们不仅了解云支教的方便,简洁的好处,同时也反映了云支教课堂反馈能力不强等缺点,团队成员们充分感受到线上上课与线下授课的区别。其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课堂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受网络状况或学生听课投入程度等因素影响,线上直播的提问并不能够及时的得到反馈。“云支教助学计划”旨在为中小学生打造更创新、更多彩、更高品质的课堂,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交流心得,明细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云支教助学计划”并不完善并且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把云课堂落细落实,“云支教助学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8月27日,成员开始回收整合公共网站、社交平台(QQ、微信)于实践正式开始前发放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云支教的看法,更扩大到了解不同地方普通居民看法,意见。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内容,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们对云支教支持力度较高,认为这是新冠疫情反复下的最佳支教方法。但同时,团队成员也清楚地认识到,如今的“云支教”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学生反馈不及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部分地区网络状况不佳、志愿者人员不够等。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上对“云支教”的支持力度比较高,但“云支教”自身存在的固有问题亟待解决。“云支教”与传统支教相比可以更好的避免密切接触、人员流动感染疫情的风险,也更适合当今网络化发展的现状。“云支教”可以使大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利用互联网来帮助更多渴求知识的学生,而且“云支教”更好的发展将加快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分配,带动我国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强国。对于“云支教”自身存在的固有问题,各团队提出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针对大学生云支教志愿者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各团队强调了重视志愿者的集中培训这一过程;针对支教内容不规范、支教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认为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来对支教队进行统一管理是极有利的;针对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不能积极互动的问题,各团队建议在支教过程中建立奖励机制或积分机制。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