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董家坝社区乐平新居的巷道被温馨的灯火悄然点亮。新安装的“欢迎回家”景观墙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如同家的灯塔,指引着每一位归家人的心。而树影间,LED灯束如同璀璨的星河倾泻而下,与斑驳的树影交织出一幅梦幻般的画卷,为归家的居民铺设了一条既明亮又充满诗意的回家路。居民们纷纷驻足欣赏,感慨道:“从前夜晚行走时总是提心吊胆,如今就连巷道的拐角都洋溢着家的温馨。”这场由社区引领、居民共同参与的环境提升行动,通过“微改造”激发了“大治理”的活力,不仅让老旧安置小区焕然一新,更让新老居民在共建共享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家的温暖。
破冰之旅:从矛盾交织到共治共享
董家坝社区作为一个集涉农原住民、新市民、安置居民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曾长期面临着环境脏乱差、管理不到位、居民参与度低等多重治理难题。社区党委以“点亮回家路”为切入点,通过两轮深入细致的入户走访和一场别开生面的院落议事会,广泛收集了200余条居民诉求,精准识别出“灯光不足”和“缺乏文化特色”等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由12位居民骨干和3名社区规划师共同组成的“家园营造小组”,将专业规划与居民智慧深度融合,精心制定了“温暖回家路”改造方案。
共创之光:一盏灯点亮“家文化”
在专业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居民们全程参与了改造过程:
民意引领设计:30组居民代表与设计师携手合作,将老路灯改造为融入社区标识的庭院灯,既保留了原有照明功能,又增添了浓厚的“家”元素;
文化浸润治理:通过“家训征集”活动深入挖掘社区故事,将“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家风金句镌刻于景观灯柱之上,使灯光成为传承文化的生动载体。
蝶变之路:从硬件升级到人心凝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60余户居民主动投身施工热潮:七旬老人王阿姨带着孙子一起组装灯笼,年轻夫妻则承包了“欢迎回家”雕塑的涂鸦工作,物业人员也自发成立了“护灯志愿队”。改造完成后,30组新灯罩、16盏LOGO庭院灯、20组树景灯与60个红灯笼交相辉映,将曾经昏暗的巷道彻底转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令人欣慰的是,新老居民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了解、打破了隔阂——拆迁安置户大方分享种植经验,新市民则耐心传授手机摄影技巧,社区微信群里的“投诉声”逐渐被“活动邀约”所取代。
长效机制:从一盏灯到治理新范式
项目成功总结出“三轮驱动”治理模型:
党建引领:社区党委构建了“居民提案—专业论证—议事表决—协同实施”的闭环机制,确保每一项改造都能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实现民主决策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文化赋能:以“家文化”为纽带凝聚共识,建立“能人库”和“资源图”,充分激发居民的内生动力,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成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共治共享:联合小区物业及辖区商户共同参与维护,确保每一盏灯都能持续照亮居民回家的路。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物业优惠等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如今,30组新路灯、16盏LOGO庭院灯、20处树影光带与60个手作灯笼共同编织成一幅温暖而绵长的“归家图谱”。这场“灯光革命”的深远意义,正如社区书记所言:“当居民亲手点亮门前的灯时,也点亮了他们对家园的责任与热爱。”
展望未来,董家坝社区将继续深化“居民提案制”,将菜地规整、停车优化等议题纳入共治议程,让更多“沉默的多数”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共同书写“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篇章。
编辑:何旭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