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与碎片化传播时代,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兴力量,在促进文艺繁荣、传递主流价值、赋能千行百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3日下午,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在京顺利召开。此次活动以“精微致远,‘剧’享精彩——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为主题,学界、业界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助推网络微短剧行业资源有效对接、共同发展。活动现场,还发布了AIGC网络微短剧、微电影大赛结果,表彰了一批优秀创作,为行业树立了标杆,进一步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
从政策领航到内容匠心,产研融合擘画微短剧精品蓝图
2023年以来,微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在微短剧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作品过度追求爽感、忽视艺术品质和思想价值,面临质量参差不齐的困境。因此,微短剧如何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成为当前行业共识,也成为本次主题研讨的核心内容。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表示,要全链全程培育优秀作品,擦亮示范引领金招牌;用心用情实施精品计划,释放首都创作新动能;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最优发展新生态。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介绍了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助推微短剧发展方面的系列措施,她表示,副中心将持续跑出视听资源集聚+短剧摄制服务的加速度,孕育出更多微短剧精品,在光影交织中共赴行业美好未来。
对于微短剧行业的未来发展,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表示,“养IP、向未来”是一个综合认知和策略,相信短剧行业也会在精心培育下,诞生更多更好的IP。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指出,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要把微短剧从短视频表达进化到影视化表达,即以用户为中心,要用IP化改编去解决同质化问题、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抓头部内容。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分享了腾讯视频精品短剧的核心战略,分别是走精品化路线和坚持长期主义,包括“十分短剧”的品牌塑造,精耕内容,打造内容多样性生态、让微短剧赋能产业,跨界融合。
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江表示希望通过把微短剧新的业态带出海,同时把我们的文化带出海,让更多的海外观众能够通过微短剧了解中国文化。
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策略负责人王晨认为,好内容的判断和标准,在内容质量上需要关注的是人物的塑造、情绪的价值、故事的情节和差异化,在视听呈现上主要关注构图的光影、配音配乐、后期剪辑和服化道的突破,在硬件配置上要关注题材、元素、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
圆桌对话迸发创意引擎,深度探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之道
在三场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聚焦微短剧展开了精彩的思想碰撞和对话,聚焦网络微短剧的剧本生产、题材创新、跨界融合,深度探讨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之道。
在“向‘精’而行:微短剧的工业化升级与审美突围”圆桌对话中,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陆先高从行业治理视角指出,微短剧标准建设需依托政府引导与分级审核机制,呼吁从业者严守内容安全与价值导向红线。北京千山鹤鸣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剧锦沐提出微短剧创作应聚焦人性特质,通过“小切口叙事”实现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渗透。北京龙壹制作有限公司创始人、导演于亚辰以“辣椒面、跳跳糖”的辛辣比喻,揭示微短剧的“秒杀能力”,希望创作者锤炼“刀出鞘必见光”的穿透力。北京龙壹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演员徐艺真表示,演员的核心使命始终是真诚理解角色本质,职业纯度不应因媒介形态稀释。微短剧演员王道铁表示,短剧演员需精密拆解人物精神图谱,方能使高转折剧情具备“生活流的真实感”。
在“向‘质’而升:横屏短剧的内容演进与生态创新”圆桌对话中,多位行业专家和资深创作者围绕横屏短剧的内容创新、品质提升以及生态构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体坛周报副总编辑、中国电视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表示,横屏剧需在内容叙事、视听审美和价值立意上实现升维,摆脱算法依赖,追求“微而不弱、短而亦精”的精品化发展,维护微短剧创作的多元化生态。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北京文心华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尧表示,精品短剧需保留经典叙事底蕴,满足观众对高品质情绪价值体验的需求。北京健行京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演员、出品人侯京健表示,精品短剧需依托专业基因与资深演员加持,确保题材真实性与专业厚度,承载“真善美”的价值引导功能。北京峰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导演张馨元表示,要传递“被看见、被理解”的情感共鸣,“好看”的标准在于搭建情感桥梁,抵达心灵深处。微短剧演员邓超元聚焦微短剧表演特质,提出演员须具备“精准的瞬间爆发力”,在极短时间内精准抓取人物内核。
“量”的领先如何转化为“质”的引领?首都北京如何从“产业高地”跃升为“未来范式”?在“向‘新’而生:北京微短剧产业未来发展与探索”圆桌对话中,多位嘉宾围绕北京微短剧产业优化路径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李岚从政策支持、行业规范、资金扶持、效率提升、产业链搭建等方面对北京微短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见解。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主任赵晨表示,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创意、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燕振表示,微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于颠覆传统影视的“仰视模式”,以“平视美学”直击人间烟火。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表示,需进一步深耕内容创新,强化文化内涵。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鼓励北京微短剧产业抓住先机从北京出发,走向全国,从北京出发,走向全世界。
微中有戏、剧短意深。随着政策和技术的多方支持,“北京大视听”精品创作的微短剧金名片也将越擦越亮,越来越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微短剧也将不断涌现,让微短剧真正成为新时代文艺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编辑:何旭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