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画艺术的风云变幻中,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以草行书法和花鸟画为主,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透露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就是李耶,一位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艺术家。原名李生民,字涤生、纯厚,号老庄、山林居士、易之,他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走进李耶的世界
李耶出生于1962年,安徽萧县人。自幼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书法和绘画都起步于浓厚的文化氛围。李耶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画家,更是一位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学者。他的书法作品多署名为“李耶”或“老庄”,这不仅是对自己艺术身份的认同,更是对自己哲学思想的一种诠释。李耶常言:“书法如人,画亦如人。”他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视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情感的表达。
草行书法:文字间的灵魂舞蹈
李耶的书法作品,尤以草行书最为出色。他的草行书法突破了传统的篆、隶、楷的写法,融入了更多自由与奔放的元素。在他笔下,草书不仅仅是字形的构建,更是心灵的释放。他说:“书法是一种精神的沟通,是人心与自然之间的桥梁。草行书法是自由与个性化的体现,字形虽狂草,却内蕴哲理。”
李耶的草书作品,笔触苍劲有力,宛如山川大地的气韵,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力量感。他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过多次展出,从上海、北京、南京到合肥,每一场展览都受到了热烈的好评。李耶不仅在国内的艺术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更远销海外,曾在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并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与收藏。
花鸟画:笔墨间的自然诗意
作为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李耶在书法之外,花鸟画也是他的另一大擅长领域。李耶的花鸟画,线条优雅、色彩浓烈,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与传统花鸟画的表现手法不同,李耶的花鸟作品多了些许自由和张扬。他通过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将动物和植物的生动之处融入画作,呈现出一个既写实又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
李耶在花鸟画的创作中,尤为推崇“写意”这一理念。他强调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要融入作品,笔墨要流畅,形神兼备。他曾经说过:“花鸟画,重在写意,画的不是花鸟,而是人与自然的心灵共鸣。”因此,李耶的每一幅花鸟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
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李耶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艺术的传播者。他是现任中华墨韵书画院副院长、翰墨书画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书法协会和省美术协会的会员,多年来,李耶积极参与艺术交流,致力于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接受采访时,李耶提到:“艺术不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文化的延续。在我看来,书法和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它们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智慧,作为现代艺术家,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李耶的艺术创作也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老庄”号名,正是源自他对道家思想的推崇。他认为,书画艺术正如道家哲学所言,“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之道,放下过多的拘束与矫饰,才能达到艺术的真谛。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道家思想,尤其在草书和花鸟画的创作中,往往追求一种自然流畅、简洁明了的境界。
海内外收藏:李耶艺术的独特魅力
李耶的艺术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艺术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李耶的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收藏。上海、北京、南京、合肥等地的展览,每次展出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许多国内外友人也纷纷收藏了他的作品。
2013年,书法作品《厚德载物》,在国宾馆受邀参展,受到世界各国人士好评;
2013年,李耶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绘画作品《竹》被安徽博物馆收藏;
2016年,多幅书法作品于香港参加拍卖,并以不斐价格成交;
2018年,公益全国,为人民服务,开启个人书法公益拍卖活动;
2020年,李耶的草书作品《飞龙在天》在北京春拍中亮相,最终被一位国际知名的私人藏家收藏;
2021年,李耶的花鸟画《江山如画》在香港国际拍卖行秋季拍卖会上展出;
2022年,李耶的草书作品《草书江山》于2014年在上海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书法展览;
2023年,李耶的花鸟画作品《山川如画》成功入选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书画名家大展”;
2024年,李耶的画作《山林清韵》应邀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专题展览;
李耶对这些展览收藏给予了深深的感激,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无论在何处,艺术的魅力都能打破文化的藩篱,触动人心。”这种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李耶作品的独特之处。
艺术不止于形,心灵更为重要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李耶像一位隐士,扎根于山林,远离尘世的纷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书画,更是他与天地之间深刻对话的结果。李耶的艺术生涯充满了追求与探索,书法、画作和文化的传承无一不体现着他对艺术的挚爱与敬畏。
正如李耶所说:“艺术的核心在于心灵的传达,不在于形,而在于神。”他将这份信念贯穿在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中,让我们在品味他的书法和画作时,能够感受到那份源自心灵深处的力量与宁静。
https://life.china.com/2025-02/20/content_411422.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