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辛集农民画:充满乡土味的奇葩
时间:2021-04-09 14:18:21来源:文旅中国

河北辛集农民画:充满乡土味的奇葩

2021-04-08 17:56作者:李秋云 孔润常来源:文旅中国

冀中乡情耿占雄/绘画

带着泥土的梦幻、夸张的笔墨、绚丽的色彩,红则鲜红、绿则碧绿、黄则金黄、蓝则蔚蓝,深则众墨、浅则白描,质朴率真、色彩浓烈、表现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享受。这里的农民,一手握锄头,一手持画笔,他们把对乡村生活的体味和憧憬用简单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河北辛集盛开着一朵民间艺术的奇葩,它以绚丽的色彩,生动形象的画面,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间绘画风格跻身画坛,蜚声中外,成为燕赵大地非遗文化。

冀中乡情 耿占雄/绘画

1988年,辛集市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5年,辛集农民画被石家庄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6年被河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老束鹿风俗图 耿占雄/绘画

辛集,冀中古镇,古称束鹿。辛集农民画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有画、绣、剪、编等,善于丹青的村夫巧妇就远近闻名。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解放的农民便用画笔去描绘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村村见壁画、户户闻诗声”的群众性民间美术创作热潮,被誉为“诗洋画海金束鹿”。

老束鹿风俗图 耿占雄/绘画

辛集农民画在当代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当时的农民画以壁画为主要形式,清新质朴,范围广泛, 辛集农民画进入成熟、完善期;第二次高潮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品注重造型、线条,画风日趋文雅工细,但作品政治色彩浓郁,作品题材单一和趋于程式化;第三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之后, 辛集农民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融汇了现代绘画的艺术营养,作品贴近生活,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梨园舞台 耿占雄/绘画

1987年2月,辛集农民画首次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登上了中国最高艺术殿堂。随后,辛集农民画先后在中国香港、法国、墨西哥驻华使馆以及德国、奥地利、美国、意大利、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地区和国家展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之后,日本、意大利、前苏联等国家代表团和法国、奥地利、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都慕名到辛集参观访问。

生产队那会儿的事 耿占雄/绘画

在国内,辛集农民画在市、省和全国各级美术展览中独树一帜,名列前茅。《沸腾的黄河》、《放风筝》、《养牛专业户》、《同床一梦》、《集市》等作品在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四次《全国农民画展览》中蝉联折桂,获奖30余项,其中《姥姥门前唱大戏》获98年全国“群星奖”,《母亲河的欢乐》《婚礼》双双荣获一等奖。此外,《回归》《卫士》《和平老人的愿望》《喜之神》《光荣院》《猫斗鸡》等80余幅精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有关部门收藏。

梨园舞台 耿占雄/绘画

辛集农民画盛誉远播,蜚声海内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画报》、《中国美术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德国《商报》等几十家中外报刊发表评介文章进行宣传报道;美国旧金山自91年至93年连续出版了“中国辛集农民画挂历”,进一步提高了辛集农民画的知名度。

束鹿小吃 耿占雄/绘画

辛集农民画题材广泛,内涵丰厚。华北大平原上农民的起居劳作、衣食住行、乡风民俗、五行八作等都是创作的题材,又融入了大量现代生活元素,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冀中农民的向往追求,从而具有了艺术欣赏和民俗研究价值。

辛集农民画的内容都很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有描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下地干活的场景。有老人辅导孩子写作业,体现对后辈的殷切关爱之情的画面。还有正在院子里投喂散养鸡饲料的大娘。可以说辛集农民画是展现农村风貌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地区的别样风采。

束鹿小吃 耿占雄/绘画

辛集农民画领军人物为耿占雄,早期农民画主要作者1987年前有刘国英、杨广兴、胡双月、刘小辉、朱运超、曹荣秀、梁正起等;1988年王下农民画社主要作者为王小俊、杨小燕、吕建影等;2016年王下农民画作者张平欣,1990年后辛集农民画主要作者为耿温晓、曹志华、赵新娅、贾燕、张淑霞、张彦卿等,经过这些农民艺术家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现在辛集农民画的流派。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融汇了现代绘画的艺术营养,作品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河北淳厚、粗犷、稚拙、绚丽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冀中平原乡村的风貌以及时代的发展变迁。

编辑:  审编:admin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