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秸”尽其用丨看!秸秆上粮仓,变身“金疙瘩”
时间:2025-04-11 08:49:08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0日电(记者 连振)在内蒙古通辽市的广袤平原上,春播尚未开始,原本地里几十公分高的玉米秸秆却已不见踪影。秸秆,去了哪里呢?原来,这里的秸秆早就打成了捆,成为近四百万头肉牛的“口粮”。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和“黄金肉牛养殖带”,素有“内蒙古粮仓”“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既是“粮仓”,又是“肉库”。

秸秆怎么用?肉牛吃什么?内部循环成了最优解——从玉米到肉牛,秸秆成了“纽带”,种植和养殖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闭环。

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彦毛都苏木的村民文峰家的庭院里,金黄的玉米秸秆堆满了院落,一台秸秆粉碎机正轰隆作响。

“这些粉碎的秸秆可是咱养牛的‘金疙瘩’!”文峰抓起一把粉碎后的秸秆对记者说,通过“种养联动+秸秆循环”模式,70亩青贮地、30亩黄贮玉米地、100亩紫花苜蓿让养牛饲料成本直降70%,玉米地的亩均效益得到提升。

2022年11月2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火犁村,村民驾驶拖拉机将打捆后的秸秆回收。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玉米秸秆经过处理后用于饲料,同时,养殖产生的粪污经过发酵等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再还田用于农作物种植。通过秸秆饲料化和粪污肥料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促进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多赢。

2023年4月14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养牛大户布和白乙准备喂牛。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肉牛存栏量达104.3万头,秸秆产量达50亿斤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当地逐步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壮大秸秆收储运专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等经营主体,建设秸秆收储中心和临时堆放点,提高秸秆收集、运输和储存能力,拓展秸秆综合利用途径。2024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建设储草棚63643平方米,建设收储中心2个、收购站点10个。

秸秆上粮仓,变身“金疙瘩”。如今,在粮食产量稳居全区首位,肉牛养殖规模、牛肉产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的通辽市,秸秆利用率已达92.8%,其中饲料化利用量795.6万吨,饲料化利用率84.3%,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当地农业绿色发展,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

https://www.news.cn/20250410/47e2ab5426eb4777b79a5f88e5376520/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张念茹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