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大面积种植都是用大型机器,效率和以前比肯定提高很多”“大大缩短了育种的进程,加快了育种的进度”“农业科技不断地发展,我们种田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飞手操控无人机为麦田打药(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无人驾驶插秧机正来回穿行,快速栽插下一行行整齐的秧苗。
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搭载中联“智驾”系统,遍布机身的摄像头和感应装置,让它能自主完成行进、转弯掉头、插植部自动升降等作业内容,实现水稻插秧的行距、株距与深度的厘米级精准控制,为后期的田间管理和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中联重科农机种植平台研发工程师王云辉介绍,白色的控制器是“智驾”系统的“大脑”,摄像头是“眼睛”,会控制方向盘、插植部,可以接收卫星信号。
在石公桥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有一座12000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单次可育近7万盘秧苗,满足1500亩大田的栽插。工厂内的物联网监测系统,24小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苗情信息、病虫害发生等情况,并实时将数据传向“云端”,农户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手机等终端就能远程监看,以更好地判断墒情、管理作物。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肖龙在采访中说,农业科技不断地发展,我们种田应该是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效。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农业领域,科技正助力各地农业生产解锁“新密码”,不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通过来元谋南繁,大大缩短了育种的进程,加快了育种的进度。”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是“南繁育种天堂”,这里光热资源充沛,干旱少雨,全年基本无霜,年均气温21.6℃,非常适宜麦类、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繁育。
新疆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春生说,“通过南繁北育选育出大概有20个品种(的小麦),团队下一步的目标将更加聚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高效这个方面。”
数十年来,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的加持下,元谋县已累计获育繁种专利32项,自主研发的86个农作物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认证。当地村民也在育种专家等各地科技人才的支持带领下,逐渐掌握了育种技能,元谋育出的种子籽粒饱满、水分含量低、发芽率高、净度好。
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武成勇说,元谋培养起了一批稳定的产业工人,制繁种流程比较成熟稳定。我们加大了一个是内部人才的培养,一个是我们跟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了合作。我们已经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番茄新品种26个,这10年来累计推广番茄新品种超过10万亩,为农民增产增收超过3亿元。
一粒好种子诞生背后,凝聚着持续多年的科研创新。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将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3月19日,在位于济宁市兖州区的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查看停放的播种机。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农机是种田的重要保障。得益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化正助力抢抓农时,释放更多生产力。
在福建南平市,农机合作社正加快农机设备的更新速度。陈家俊是南平延平区乐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农机手,他告诉记者,“去年我们这块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丘变大田块,可以用大型的旋耕机。政府有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买了一台新的旋耕机,新的旋耕机(一天)可以作业到20亩。”
在东游镇,农户邓瑞森驾驶着新型的玉米移栽机,穿梭在田间。邓瑞森说,他今年准备种植180多亩玉米,购置了新型玉米移栽机,还拿到了有关部门给予的1.5万元购机补贴。
福建南平建瓯市东游镇玉米种植户邓瑞森说,“现在我们大面积种植都是用大型机器,效率和以前比肯定提高很多。”
3月20日,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徐庄村,农技人员操作无人机进行小麦春管作业。新华社发(汤德宏摄)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智慧农机将逐步实现对农业生产中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将迎来广阔前景,广大农民生活必将越来越红火。
3月19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河街道张庄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播种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徐宏星摄)
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50409/57182f2a7e434f079cc8eb36e390c41f/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张念茹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