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农人,金扁担,种地不是旧模样
时间:2025-04-29 15:31:49来源:新华网

科技浪潮奔涌,广袤田野焕新。

走进浙江舟山岱山县的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广阔的农田上只见寥寥三两个农人穿梭田间,各种现代化设备却是不少。“95后”周理达只需点点手上的智能设备屏幕,土壤状况、气象数据、虫害种类等信息便一览无余。

周理达用手机操控无人驾驶拖拉机。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有了智慧农业系统的“加持”,如今,他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打理园区约7000亩地。“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都是我的‘得力帮手’,它们不仅‘听话’,还‘吃苦耐劳’。”

“得益于智慧农业的科技力量,规模化种植的质效优势越发显现,目前园区亩均收益已达到7000元以上。”对此,周理达信心满满,打造“未来农场”的蓝图也越发清晰。

周理达毕业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这所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深耕涉农人才培养70余年,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赋能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周理达这样的青年学子躬身入局,以“新农人”之姿,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作为“茶十代”,“90后”李前华同样怀揣着一颗“兴农梦”。面对家族“有名茶无名牌”的窘境,他想为家乡的茶产业闯出一条推陈出新之路。

李前华在温州平阳水头镇朝阳山上学习考察“平阳黄汤”制作。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为深入了解“一杯茶”,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出发,十余年来李前华跑了近千个大小茶山,广泛吸取产业“养分”。他利用所学知识,不断创新优化传统茶产业链的供销环节,实现好茶转化,期间带动7000余人就业、10余个村庄走上致富之路。

“一直以来,我们视茶农为合作伙伴,带他们过上好日子,也让更多人吃上‘茶叶饭’。”近年来,随着茶业走俏,李前华还致力于茶文化推广,开发茶旅融合新产品,助力茶农茶企搭建电商平台。一片叶、多座城、一条链,正是他的“茶梦”轨迹。

科技赋能下,新时代的新农人更加“耳聪目明”,农业生产也更加轻松、精准、高效。林贤钢没有想到,有一天“开飞机”种田会成为他的日常。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习了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后,3年间,他组建了二十余人的专业飞手团队,利用无人机种植技术,助力百余名农户节省植保费用超500万元,让农业规模种植插上“科技翅膀”。

林贤钢和他的植保无人机。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

随着助农的脚步越走越远,畜牧兽医专业的赵奇,跨越五千公里,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西部地区。他扎根新疆当“村官”,医兽、修路、试种、引技,不仅治好了当地牛羊的“病根”,还帮助当地村民鼓起了“腰包”。

从实现农业梦想到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一批批有见识、有闯劲的新农人,用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挑起科技兴农的“金扁担”,成为“兴农人”,推动农业农村“智”变。(胡炎桢 黄佳)

来源标题为:浙映像·乡村特写丨新农人,金扁担,种地不是旧模样

http://zj.news.cn/20250428/4bc50ce74fe8436399b2d710d8ca7360/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张念茹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