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不仅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效率思维,通过改革优化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职权职能,构建科学、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各部门、各地区、各层级的应急资源与力量,形成精准研判、科学决策、快速反应、有序施策的应急指挥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必须牢固树立“大”而“能”的应急管理思维。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原则。这里的“大”,不仅指应急管理对象涉及的领域多、应急管理过程牵涉的范围广,更是指由于上述原因必然要求应急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协作性。“能”则强调能力与效能,是坚持效率优先的体现,即应急指挥体系不仅要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常态化的预案衔接演练能力,事前敏锐的风险感知预判能力,事中迅速响应、高效运作、有效救援的能力,事后及时重建生命线基础设施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能力。因此,加强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必须坚持贯彻系统观念和效率优先原则,在理论层面深化对新时代应急管理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层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资源能力建设、科技支撑,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快速有效的应急指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指挥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必须坚持体制建设为基础、机制规范为关键。“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另一重大原则。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就要通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得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为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体制机制是应急指挥制度建设的核心。推进应急指挥制度建设,既要注重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分明、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权界清晰、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又要重视机制规范,不断优化应急预案、风险研判、指挥决策、快速反应和协同联动等工作机制,确保应急指挥的启动条件、响应级别、处置力度、协同运作等各环节科学有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加强体制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强化法规支撑等多方面措施,不断提升应急指挥机制的规范化,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良性互动。一方面,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由党委政府牵头,联合多部门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统筹的应急指挥中心,制定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部门在复合型灾害事故中的应急处置职责、职权和协作流程,避免出现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基层实践中,要加强基层指挥体系与能力建设,明确镇街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能职权范围和工作流程,注重加强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的应急资源和能力建设,开展常态化的应急演练,提高基层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对技能。鼓励基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基层治安、网格、安监等力量,发动社工、志愿者、公益组织和居民,搭建基层应急工作网络体系,探索地方特色应急管理实践。通过吸纳整合基层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推动应急指挥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和完善,确保应急指挥机制在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安全风险时能够快速响应、精准指挥、高效处置。
必须坚持科技赋能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科技赋能是提高应急指挥能力的重要手段。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应急决策的智能性、应急响应的及时性、资源调配的有效性,提升应急指挥的科技水平。因地制宜是确保应急指挥工作有效性的关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产业形态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应急指挥策略和措施。比如,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支撑良好的大城市,依托“一体化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应急指挥的智能化;而在各方面条件有所限制的地区,则更应加强应急指挥机制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此外,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也影响应急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在制定应急指挥预案时,要充分评估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应急响应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必须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正确处理应急指挥关涉的一系列关系范畴。首先,要处理好专业分工与条块整合的关系。在风险时代,灾害的类型特征与复合特征并存,突发事件的专业化管理与综合性治理还将长期并存,这就需要强化应急指挥的权威集中和统筹协调功能。其次,要平衡好统一指挥与分级负责的关系,既要确保应急指挥的权威性和高效性,也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必须做好属地管理与上级统筹的有效结合。此外,还需协调好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关系,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要处理好上述关系就需要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动员力、统筹协调力和宣传引导力建设,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各级应急指挥机制之中,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应急响应迅速、决策科学、行动有力。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2/t20250221_5848535.shtml
编辑:萧培 审编:陈莫楠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