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激光器阵列构建的有源光频相控阵,可实现激光器的相干“同步起舞”,按需输出 “中”“国”等任意图形的相干激射图案。(作者供图)
“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成果,入选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提起激光,大家恐怕都不陌生。从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以来,激光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传感和精密测量等领域,悄然改变着世界的模样。
那么,激光器到底可以做到多小呢?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其实背后涉及到一个核心挑战:我们该如何“压缩”光子?这不仅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也关系到未来能否研制出更小、更快、更强大的光子芯片和信息处理系统。
极限“压缩”光子的挑战:衍射极限
在信息技术的世界里,晶体管和激光器是两大核心元件。晶体管的微型化推动了电子芯片的飞速发展,并催生了广为人知的摩尔定律,即每隔约18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将翻一番。这一趋势使得最先进的晶体管的特征尺寸已达到纳米级别,如在手机和电脑芯片中能够集成超过百亿个晶体管,这赋予信息设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与晶体管相比,缩小激光器的难度要大得多,这主要源于两者所依赖的微观粒子截然不同:晶体管依赖电子,而激光器依赖光子。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光子的波长比晶体管中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高出3个数量级。受衍射极限的制约,这些光子能够被压缩到的最小模式体积,比晶体管中的电子大约九个数量级——10亿倍。
构建纳米尺度激光器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突破衍射极限,将光子的体积实现极限“压缩”。
克服这一挑战不仅能够显著推动光子技术的发展,还将催生许多全新的应用场景。设想一下,当光子能够像电子一样在纳米尺度上被灵活操控时,我们将能够用光直接观察到DNA的精细结构,大规模光电集成芯片的实现也将成为可能,进而将带来信息处理速度和效率的飞跃性提升。
构建新理论框架:将激光器研制推进至原子级别
为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对光子体积的极限“压缩”,团队提出了“奇点色散方程”,建立了介电体系中突破衍射极限的理论框架,并发明了一种制备特征尺寸小至1nm的光学纳腔的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制出目前已知模式体积最小的奇点介电纳米激光器,首次将激光器的特征尺度推进至原子级别。
这项研究为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相干光源。与传统激光器相比,纳米激光器具有能耗低、调制速度快等优势,未来有望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让纳米激光器“同步起舞”:实现有源光频相控阵
相控阵技术因其具备快速、无机械结构的波束扫描能力,在探测、成像和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将相控阵拓展至光频段一直面临重大挑战,主要难点包括短波长带来的集成难度以及缺乏高效的相干控制机制。
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进一步利用纳米激光器构建出有源光频相控阵,实现了激光阵列的相干输出与精确调控。无需外部锁相,该系统可自发实现阵列内相位同步,按需输出“P”“K”“U”和“中”“国”等任意图形的相干激射图案。通过进一步调控各区域激光器的相对相位,还能精准控制整体发射方向,实现光频段的动态波束扫描。
这一有源光频相控阵技术有望突破当前光子器件集成的关键瓶颈,在微纳光源阵列、片上通信系统和智能感知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系马仁敏,北京大学教授)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5/20/content_342318.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