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最近,国家安全部发布的“严禁在涉密场所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提醒,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手表、手环、眼镜等看似普通的智能穿戴设备,居然暗藏着巨大的泄密风险。
你戴的不是手表而是“监听器”
看到如此严肃的提醒,不少喜欢佩戴智能手表的人起初会有点莫名其妙:我每天戴着手环健身打卡,难道也存在安全问题?但再仔细一想,确实有点心虚——智能手表能通话、耳机能录音、手环能定位,个个都是“高科技特工”的标配。
表面上看,智能穿戴设备只是我们的健康小帮手、运动记录员,甚至是穿搭神器。但从网络安全角度看,它们却可能变成无声的“数据搬运工”和潜在的“监听器”。日常生活中,它们在你不经意间就能把敏感信息“偷”得一干二净,涉密场所对这些“小东西”更是万分警惕。
涉密场所并非某个神秘组织的专属词,而是我们国家工作中“不能出错”的地方。比如研究国防的实验室、制定外交策略的办公室、储存重要资料的服务器机房……哪怕只是无意中将会议内容记录上传,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这些地方,智能设备都存在隐患。
智能穿戴设备到底“多聪明”
可以说,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它们的“聪明”程度越高。
先说摄录功能。不少智能手表、眼镜等设备都内置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外观低调,操作便捷。而录音这件事,甚至不用你按按钮,AI就可以在后台“悄悄听”,并自动转录成文字。
再来看定位功能。我们都知道手机有GPS,但很多手环、耳机也同样能精准记录你的位置轨迹。这些轨迹数据在广告公司眼中是“宝藏”,在黑客眼中更是“战利品”。而如果你刚好在敏感区域工作,那这块“轨迹地图”可能就是泄密路线图。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些设备往往会自动连接云端、同步数据、后台上传,用户甚至根本意识不到数据在“离家出走”。更何况,一些设备的安全防护远不如手机和电脑,被黑客攻击的门槛很低。
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的“正确姿势”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过度恐慌。安全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关键在于分清场合、掌握方法,需要注意“该摘的摘、该设的设、该关的关”。这不是让我们“戒掉”科技,而是学会与它“安全共处”。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不是所有场所都能佩戴这些设备。办公室不是跑步道,实验室也不是健身房。特别是一些机关单位、重点企业的核心工作区,本身就有信息保密要求,穿戴设备进入就存在风险。在这些场所,摘下设备是基本操作。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驯服”这些聪明的“小伙伴”。很多设备默认获取权限的方式其实并不安全,比如默认开启麦克风、自动记录位置信息、后台联网同步。这些设置在购买时看不见、用的时候也不常注意,却恰恰是最大的隐患。因此,设置好权限、关闭不必要功能、避免绑定未知账号,是每个用户都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此外,我们还应保持信息分级意识,尤其像身份信息、账号密码、金融数据、敏感文件,尽量不要在这些设备上储存或浏览,毕竟它们的防护能力并不强。
智能穿戴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它带来的不只是效率,也可能是风险。如何安全使用,关键在还于了解、掌握、规范和自律。
国家安全部的提醒,其实不仅仅是针对涉密工作人员,而是一次面向全民的网络安全科普。智能穿戴设备不一定都是“窃密大盗”,前提是我们得“更聪明、更谨慎、更警惕”。所以,下次当你佩戴智能手表进入公司会议室、连接蓝牙耳机准备开会、用手环登录某个应用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它真的该“知道这些”吗?
(作者系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5/23/content_344209.html
编辑:萧培 审编:张念茹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网”(域名CHINAGONGYI.COM.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网CHINAGONGYI.COM.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chinaqnlm@vip.qq.com